刘蔚然 韩静雯
作为我国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由川渝两地联合主办,标志着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的焕新启航。本届艺术节通过双城联动机制,不仅全方位展现巴蜀文化的深厚底蕴,而且成为推动巴蜀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引擎,实现文化自信与文旅发展的同频共振。
以“艺”为媒,推动巴蜀文化从历史资源转向文旅资源
川渝两地,文化同根同源,巴风蜀韵历久弥新。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核融合“水”的柔韧闲适与“火”的刚烈叛逆,既包含安逸自足、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也继承古蜀神秘、巴人勇毅的坚韧精神。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巴蜀的戏曲、音乐、绘画等艺术取得长足进步,巴蜀文化以其神秘性、包容性与生命张力,持续为艺术创作注入独特的美学密码。
艺术节首次在川渝两地举办,为巴蜀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整合与创造性转化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艺术节的集中展示和集中检验,巴蜀文化得以在更高平台上实现价值重塑,运用现代舞台技术进行当代表达,使其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对此,本届艺术节特设川渝杂技魔术展演、川渝曲艺展演等专题活动,将古蜀文明、川剧、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表演形式相结合,使巴蜀文化从历史资源向文旅资源转化。
此外,川渝两地协调组织群星奖参评作品进行惠民演出18场,推动群星奖作品进景区、进社区,通过惠民演出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使文化资源直抵基层,让百姓在共享文化盛宴的同时,成为文旅融合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艺韵“节”起,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从制度共建转向资源共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艺术节的举办正是对这一目标的积极响应。自国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意见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规划与建设随之启动,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举措。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立足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以产业融合为支点,同时促进两大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及四川、重庆的旅游消费。不仅如此,四川省文联与重庆市文联签署的《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文艺先行战略合作协议》,为两地文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供了制度保障,持续提升川渝地区的文艺影响力,进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有序建设。
艺术节在川渝两地举办,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实践。艺术节整合川渝两地品牌文化资源,联合举办成渝戏剧双城记、巴蜀文化和旅游走廊美术作品展,建立制度共建转向资源共享的协作机制。艺术节期间,主会场与分会场的联动设计,以及惠民演出的区域覆盖,进一步强化了川渝文化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通过艺术节的平台,川渝两地不仅展示了文化建设的成果,更探索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这种以文化为纽带的协作,提升了巴蜀文化的整体影响力,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了文化支撑。
艺术节结束后,其带来的场馆利用、品牌延续与人才交流等长效效应,将继续助推巴蜀文旅走廊的可持续发展。
文旅“和”鸣,促进巴蜀艺术从文化破壁转向文旅出圈
艺术节在川渝的举办,奏响了一曲文旅深度融合的“和鸣”乐章。这场国家级艺术盛会,不仅为巴蜀文化提供了破壁展示的平台,更通过丰富的文旅联动,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旅游吸引力,打造与推广巴蜀文旅IP,使巴蜀艺术实现从文化破壁到文旅出圈的跨越。
文旅“和”鸣,首先体现在空间融合上。艺术节期间,川渝两地依托艺术节平台,将舞台艺术、美术展览与在地文旅资源嫁接,让游客在宽窄巷子的烟火气中、在洪崖洞的璀璨夜景下,不经意间与一场高水平的群众文艺演出邂逅;在三星堆博物馆等世界级文化地标举办特色艺术活动,使静态的历史遗产与动态的当代艺术创作对话。这种“艺术植入场景”的模式,打破了剧场与景区的边界,让文化体验成为旅游的核心内涵。
其次,“和”在于产业协同。艺术节开幕式在四川举办、闭幕式在重庆举行的安排,既体现双城联动,也强化了巴蜀文化的整体形象。艺术节还创新运用“线上线下联动、演出演播并举”模式,通过数字技术、新媒体平台与跨界融合,丰富了文旅产品供给,吸引年轻群体与外来游客,让巴蜀文旅IP实现出圈传播。
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区域协同、打造文旅IP,艺术节为巴蜀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未来,川渝两地应继续以艺术节为契机,深化文化创新与资源活化,让巴蜀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在融合中走向世界。
作者简介
刘蔚然,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韩静雯,四川传媒学院202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