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艺术节与巴蜀文化双向互构的文化实践丨聚焦中国艺术节

2025-10-17 14:01:2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由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10月16日—11月5日在川渝两地举办。艺术节落地巴蜀带来了什么?如何从艺术节看待巴蜀文化艺术的发展?艺术节如何让巴蜀人民共享文化盛宴?巴蜀文化与外来艺术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王奇 张瑞雪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在川渝两地举办,既能为成渝双城经济建设注入文化动能,也能促进两地文化产业集群化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分支,有着独特的历史底蕴与创新活力,能通过跨区域协同、国际传播和艺术创新等方式,为中国艺术节的未来发展注入深层动力,也能为国家级文化盛会的转型提供新思考。

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与文旅融合范式

在巴蜀文化中,有大量非遗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处于“沉睡”状态。据统计,四川现有国家级非遗153项,重庆为110项,但产业化率不足30%。中国艺术节能通过定向创作激活资源:一方面,引导全国艺术院团与川渝本土团队合作,将巴蜀文化元素融入剧目(如以三星堆文明为主题的舞剧、以巴渝码头文化为背景的话剧等);另一方面,通过非遗活化展、巴蜀文化创意市集等形式,将蜀绣、荣昌陶艺、竹编等非遗资源转化为文创产品,纳入艺术节消费链条,使文化资源成为可交易的产业要素。

川渝文化产业当前存在“成都、重庆双核分散,周边城市配套不足”的问题。如成都文创产业主要集中在天府文创城,重庆集中在两江新区。中国艺术节可以通过空间联动整合要素,以艺术节主会场为核心,联动乐山市(峨眉山—乐山大佛)、绵阳市(三国文化)、宜宾市(酒文化)等城市和地区设立分会场,形成核心辐射周边的空间格局。同时,吸引文化创意、物流运输、数字技术等关联企业向集群区域集聚,完善“创作—生产—销售—服务”产业链,实现要素的高效配置。

目前的文旅融合多停留于传统的符号化表征,难以提供深层次的文化体验。中国艺术节与巴蜀文化的联动,可以通过场景再造提升文化价值的有效转化。

例如,将艺术节活动与巴蜀地区的标志性旅游场景深度融合,构建“日间游览名胜,夜间品味艺术”的全天候沉浸式文化体验线路。开发设计“艺术节+文旅”主题套餐产品,引导消费者从单一景点游览转向多维度的文化参与,从而促进“一次性旅游消费”升级为“持续性文化消费”,最终达成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良性循环与统一整合。

中国艺术节与巴蜀文化的结合,是川渝文化产业集群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文旅融合从浅层结合向深度共生转型的关键路径。通过资源激活、要素整合、价值转化机制,可构建内容有巴蜀特色、空间有集群效应、机制有协同保障的文旅融合范式,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文化动能。

多维共举促国家级文化活动新繁荣

川渝两地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总牵引,通过政策协同、资源整合与品牌联动,能将艺术节转化为区域文化一体化的核心平台。

2024年8月,两地联合颁布《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后,川剧互动演出和交流活动超过100场,并推出“成渝地・巴蜀情”系列活动200场。这种文化同城化策略不仅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更通过“宽洪大量”“点石成金”等主题旅游产品和800多趟主题列车,推动上亿人次实现川渝互游,形成“艺术引流、消费跟进”的文旅生态。

在本届艺术节中,川渝联合打造的成渝国际戏剧双城记、川渝非遗曲艺展演大会等活动,集中展示两地在戏曲、舞蹈、美术等领域的协同创新成果,为全国区域文化合作提供了川渝方案。

巴蜀文化正借助日益丰富的艺术节平台,从一方水土的区域性文化,升华为具有全球共鸣的世界性语言。2025年9月,“友好四川”活动走进冰岛,蜀锦蜀绣、四川茶艺和川剧变脸的活态展演,吸引当地民众热情参与。这种活态非遗的沉浸式体验,将巴蜀文化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中国文化符号。

在本届中国艺术节上参评文华大奖的作品,四川原创歌剧《尘埃落定》通过土司家族的命途多舛,引发观众对人性与历史的思考;重庆芭蕾舞团的《惊鸿》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表达生态文明的理念。这些歌舞作品不仅展示出了巴蜀文化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也为中国艺术节走向国际提供了文化自信的注脚。

巴蜀文化的多元性与开放性,可推动艺术节在创作理念与表现形式上实现突破。川剧《江姐》将革命题材与川剧高腔结合,舞剧《杜甫》以沉郁顿挫的舞蹈语言诠释诗歌意境,均成为跨地域巡演的经典。

此外,本届艺术节还设立“青年艺术周”等平台,鼓励新人新作探索数字艺术、实验戏剧等文化前沿领域,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艺术节在川渝两地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重要的文化实践,更是一次多维度的深刻变革。国家级平台与区域性文化的互动关系,是对文化结构主义中“中心—边缘”动态平衡理论的本土化实践:艺术节既非简单地呈现地方文化,也非被动地展示地域特色,而是通过制度性场域激活巴蜀文化中的创造性张力。

本届艺术节在经济产业上,催化了川渝两地文化产业集群与文旅融合的新样本,它正在将成都和重庆从生态宜居的旅游胜地,转变为充满创造力的文化引擎,产生的深远影响将持续塑造中华文化艺术的未来格局与川渝城市的文化发展。

在文化治理上,艺术节作为文化治理路径,促进了巴蜀文化与湘楚、关中等相邻文化圈的对话,推动了巴蜀文化区从历史概念向当代文化共同体演进,展示了国家通过重点文化项目的区域调配,实现了中华艺术文化版图的重构,也体现了文化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强国目标的战略高度,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治理现代化范式。


作者简介

王奇,四川传媒学院副教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张瑞雪,四川传媒学院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