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茅奖得主同台,徐则臣与刘亮程共话跨文化书写丨2025天府书展

2025-10-18 16:27:3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张炼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10月18日,2025天府书展主展场里,著名作家徐则臣,携最新力作《域外故事集》而来,与著名作家刘亮程同台,畅聊文学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本土与全球、传统与现代。


刘亮程(左)和徐则臣(右)

创作底色:“每一个小说基本上都是半真半假”

“这部书收录了十篇域外题材小说,背景覆盖美国、智利、白俄罗斯等九个国家。”分享会伊始,徐则臣便向读者介绍作品核心框架,直言创作底色是“半真半假”:“每一个小说基本上都是半真半假,每一篇故事都扎根于我驻留二十多个国家的真实见闻,又在现实基础上做了一些生发,做了一些想象和虚构。”


徐则臣

谈及《古斯特城堡》的创作,徐则臣现场分享:“在美国中西部内布拉斯加,我住的街区有一座古堡,是当地100多年前的富翁从英格兰买下来、拆了运回来重建的。我每天晚上吃完饭会到那地方去散步,经常看到里面的灯亮了,一会儿亮一会儿灭。有一次我伸头透过窗玻璃看,发现是一只老鼠在摁着开关。”他补充,这一细节还融合了对邻居的观察:“我住的隔壁是一家缅甸流亡过来的人,家里特别穷,我们经常会给他们送鸡蛋,开始他们不愿意接受,最后我们就放在楼下门口,让孩子过来取。”再加上“在高速公路上看到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头骑哈雷摩托巡游,有个老头说孩子做了让他伤心的事,出来散心”的经历,最终编织成这篇小说。

聊到《斯维斯拉齐河在天上流淌》,徐则臣回忆:“这是我跟阿来老师一块去白俄罗斯明斯克国际书展时的观察。当时最冷的时候零下20℃,我们要去一个二战烈士陵园,得穿过一片宽阔的湖面。湖面上有一个老头在冰钓,刚下过雪,整个湖面上白雪皑皑,就那么一个人坐在那一动不动,远远看去像一个假的、堆出来的黑褐色雪人,那种‘地老天荒的感觉’特别震撼。”他坦言,由此虚构出“以静制动的逃亡者”形象:“我想,一个一直在躲避追杀的人,会不会选择这样安放自己的生命?就用这个形象,写移民身份的疏离和文化隔阂。”

读者视角:刘亮程“羡慕他的奇遇”,称其“把世界当成家乡”

“我和则臣同游过不少国家,为什么很多事情我没遇到,都是徐老师有这些奇遇?”作为同为茅奖得主的挚友,刘亮程的发言充满共鸣。他直言初读感受:“我读这部小说,一开始以为是一部散文集、自传体的散文集,言说自己周游列国的经历。读着发现生活不会是这样,因为他从生活中生长出来许许多多东西,比现实更丰盈。”

在刘亮程看来,徐则臣“一直在写路上的故事、远处的故事”:“从《长途》里两个卡车司机在漫漫西部长路上的历险,到《北上》把陆路变成水路,在那条水路上来回穿梭,再到《域外故事集》,这是他在地理上最远的一场书写。他擅长把远处的故事写得悠长,一直在用文字构建遥远又浪漫的精神远方。”

他特别提到:“当多数作家还在写家乡时,则臣已经把世界当成家乡去写了。他写了在外国的中国人、越南人、缅甸人,把他们的生活和命运面貌写了出来。相比其他行业的中国人,作家的步履太慢,则臣是写域外故事的一个先行者。”

活动现场

文学突破:“把聊斋的手法,放到现代生活的书写里”

谈及创作探索,徐则臣坦言:“我把很多中国传统文学的叙事资源做了一点转化,比如《聊斋志异》的手法。大家都知道聊斋很多小说写的是花妖狐媚、神神鬼鬼,是超现实、玄玄虚虚的故事,有的遵循现实逻辑,有的跳出现实逻辑。我希望把这些精华,转化到处理当下现代生活的手法里,所以小说里会出现溢出现实逻辑的部分。”

他以《玛雅人面具》为例:“故事里‘我’在奇琴伊察偶遇玛雅面具匠人胡安,他面容酷似中国人,雕刻面具的‘开眼’手法,让我联想到自己木匠世家的记忆。他引导‘我’去雨林里的无名金字塔,用玛雅古语高呼‘我所见者高万仞,我所思兮在天涯’。归国后录像里他的身影离奇消失,父亲认出面具手法和失踪五十年的二叔如出一辙,玛雅语也和二叔生前的怒吼完全吻合。”

正如评论家季亚娅所言,“他把金字塔的废墟写出了狐气”。徐则臣强调创作初衷:“我想做的是另外一种,那就是对话,不同人的对话,不同文化的对话,在对话中更好地发现自己,也更好地尊重对方。希望通过故事梳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差异,探讨‘语言相通却情感疏离’‘身份迷失与乡愁’这些命题。”

刘亮程则以茅奖作家的创作洞见点睛:“文学不讲真话,文学是把故事写真。不必追问哪部分是你亲身经历的,哪部分是想象出来的,真实与虚构在文本中已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学世界。”

新华文轩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