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10月18日,《2024-202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成都发布。这份连续推出21年的行业“风向标”,勾勒出当下出版业的新变化——从AI帮作家写稿,到书店变身“文化直播间”,再到未来买书可能像“定制衣服”一样按需生产,这些新趋势正悄悄改变大众的阅读与购书习惯。
政策“送红利”,AI“当助手”
对普通读者和出版机构来说,2024-2025年的行业环境多了不少“好消息”。政策上,国家持续“送红利”:比如文化单位转企业可免企业所得税,书店、出版社的自用房产能免房产税;咱们常买的图书、文创,背后也有增值税优惠政策支持,这让优质书和文创能更实惠地走到大家面前。
制度层面也更“贴心”。《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正在加速推进,以后社区、图书馆的阅读服务会更完善;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科普和科技创新一样重要”,意味着未来会有更多有趣又专业的科普书,比如孩子爱看的航天绘本、老人能懂的健康指南。
最直观的变化是AI的“加入”。现在55%的出版社都在尝试用AI干活:武汉数传集团推出国内首个出版行业AI大模型BOOKSGPT,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辅助编辑进行选题策划与内容编写,还能连接作者、编辑、读者各个端口,让生产、发行、营销各环节通过数据流转实现动态协同,形成“用户需求洞察—内容快速迭代—精准触达转化—数据反哺优化”的良性循环。不过AI也有“规矩”,比如写学术书时不能乱编内容,生成的文字要标注清楚来源,避免误导读者。
书店能直播,读书能“沉浸”
翻开《报告》,当下出版业的新特点特别接地气,不少变化咱们已经能感受到。
AI成了“创作好搭档”。以前作家写小说可能要查半年资料,现在AI能根据主题快速整理素材,甚至帮着写章节草稿;出版社出绘本时,AI还能画插图、做动画,让书里的角色“动起来”。比如有的历史书,扫码就能看到AI生成的“虚拟讲解员”,给你讲书里的故事。
书店不只是卖书的地方了。浙江新华书店集团启动“千人主播”计划;安徽阜阳新华书店、山东新华书店集团巨野分公司等线下书店纷纷开启直播售书业务。除了卖书,书店还会办手工课、读书分享会,成了社区里的“文化小客厅”。
读书能“走进”书里。现在的书不只是纸页,有的嵌入了VR模块,读《红楼梦》时戴VR眼镜,就能“走进”大观园;有的书能连接AI,你读不懂的地方,AI会像老师一样讲解。出版和影视也越走越近,比如《我的阿勒泰》先有书再拍剧,剧火了又带火了原著,书和剧互相“帮忙”。
网上买书更“精准”。现在刷抖音、小红书时,常能刷到出版社自己开的直播间,主播直接讲书里的亮点;想买某类书,平台会根据你的阅读记录推荐,不用再翻半天。2024年短视频电商成了唯一正增长的卖书渠道,以后咱们买新书,可能先看主播讲书,觉得好再下单。
未来读书、买书会变啥样?
《报告》还预判了未来出版业的趋势,每一个都和咱们的阅读生活有关。
出版社不只是“出书的”。以后出版社可能会变成“知识管家”,不只是卖一本书,还会推出配套的付费课程、行业解决方案。比如你买了本编程书,出版社可能还提供线上辅导,帮你真正学会用。
买书像“定制衣服”。现在出版社常担心“书印多了卖不掉”,未来会根据读者需求“按需出版”——先统计有多少人想买某本书,再决定印多少,避免浪费。像果麦、中信这些出版社已经在这么做了,以后咱们买的书,可能都是“精准匹配需求”的。
AI帮你“高效读书”。以后AI会像“私人阅读助手”,帮你整理书中重点、推荐适合的书;读纸质书时,扫码就能让AI讲解难点;区块链技术可能会帮大家共享藏书,比如你家附近没有图书馆,也能通过技术借到其他地方的书;VR还会让你“走进”书里,读《西游记》就能“去”花果山。不过要注意,老年人不用担心“不会用”,以后会保留纸质书服务,也会教大家用新技术。
编辑有了“智能帮手”。未来编辑可能会有专属AI助手,帮着处理校对、找素材这些琐事;重点图书还会有“智能信息库”,随时更新相关资料,不用编辑再手动查。不过这需要更多懂技术的编辑,行业也会慢慢培养这类人才。
买书能“各取所需”。以后买不到书的情况会更少:喜欢逛实体店的,能去主题书展、快闪书店;习惯线上的,能在私域社群、出版社自直播间买;企业、学校这些“大客户”,还能定制专属图书。不同渠道服务不同人,大家都能方便地买到想要的书。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负责人表示,这份报告希望让大家看清出版业的变化,也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目前《2024-2025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即将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