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陈云鸽 杭州报道
10月19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实践创新:城址考古、大遗址保护与城乡协同发展”分论坛在杭州良渚国际研学中心举行。来自国内外的考古学者与文化遗产保护专家齐聚一堂,围绕城址考古与大遗址可持续保护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论坛上,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长冉宏林研究员以《三星堆遗址——长江上游古蜀文明的重要实证》为题,系统介绍了三星堆近年来的考古进展与文明意义。
分享现场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北部,地理环境优越,自1934年首次考古发掘至今已走过90年历程。冉宏林介绍,该遗址最早在距今约4500年前出现人类活动,至距今3600—3000年期间发展成为区域性都城聚落,是古蜀文明鼎盛阶段的典型代表。
“三星堆古城面积达3.6平方公里,整体聚落范围约12平方公里,是目前成都平原同时期规模最大的中心聚落。”冉宏林指出,通过持续考古,研究人员已逐步厘清古城内城墙结构、功能区划分与手工业布局。月亮湾区域发现的大型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玉石器作坊区的出土遗存,揭示出当时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与技术体系。
冉宏林
而最引人瞩目的,仍属位于古城南部的祭祀区。该区域面积约13000平方米,迄今共发现8座商代晚期祭祀坑,出土象牙、金器、青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超过1.7万件。从金杖、青铜神树、太阳形器到大立人像,这些器物不仅造型独特,更反映出古蜀国在祭祀体系、宇宙观念与技术工艺方面的独特性。
“三星堆的发现,一方面展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其与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存在的密切文化交流。”冉宏林举例,青铜容器中的尊、罍等形制与中原地区同类器高度相似,而玉器加工技术与丝绸使用也显示出跨区域的技术互动。
在良渚这一见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三星堆的汇报不仅呈现了长江上游古蜀文明的灿烂成就,也为理解大遗址如何通过系统考古与科学保护融入当代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从三星堆到良渚,从城址结构到祭祀体系,中国考古正以更加系统、联动的方式,推动古老遗产在当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