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平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文/图
一本耗时7年、集结十余位作者与近百位摄影师的“长江全记录”,如何串联起6300公里江河的地理脉络,又如何唤醒人们对母亲河的文化记忆与生态敬畏?10月20日,2025天府书展上,“怎样读懂我们的长江——《只有一条长江》读者分享会”温情举行,梁平、尚仲敏、李海洲、熊焱四位嘉宾齐聚一堂,以这本书为纽带,从文化脉络、创作匠心、地理历史等维度,带读者走进长江的波澜壮阔,探寻中华文明与这条母亲河的深厚联结。
梁平:解码江河文明图腾,阐释书籍多重价值
著名诗人梁平开篇点明河流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意义,提出长江与黄河同为“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腾”,核心是“母亲河”的象征意义。他谈到,黄河祭祀传统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尚书》记载的“河伯”祭祀承载古人“河清海晏”祈愿,如今多地仍有祭河大典;长江流域“江神”崇拜同样深厚,四川尊李冰为“江神”,三峡与洞庭湖渔民渔汛前会焚香撒酒祈福,这些仪式与信仰构成江河独特文化脉络,成为代代相传的符号。
同时,梁平对比阿来《大河源》与《只有一条长江》:前者是阿来个人对黄河源的探源之旅,以自然、历史、考古知识探讨“人的有限性与自然的无限性”;后者由团队合作完成,从科学探索、生态观察、人文积淀、历史遗存四维度,用文学笔触立体呈现长江,唤醒大众对长江的认知与生态保护意识。
结合自身数十年主编经验,梁平将主编比作“主厨”——是作品灵魂与把控品质的“手艺人”。他强调,《只有一条长江》汇聚十余位不同领域作者与数十位摄影师,作者文化背景、叙述风格各异,需主编一以贯之沟通把控才能让“多声部”内容和谐相融。他以周莉亚、韩真创作《只此青绿》与《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例,说明作品气质需与主题精准匹配,而《只有一条长江》历时7年制作,最艰巨的便是让书籍气息、气质契合长江壮阔,李海洲的匠心最终让这本书实现“一条河流的唯一性”,成为独属长江的“文字传记”。

活动现场
李海洲:7年打磨“长江百科”,揭秘地理细节与创作诚意
作为书籍主编,李海洲现场详解《只有一条长江》的创作细节与长江的地理特质。在创作层面,该书由《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牵头,十余位作者、9-10个团队共同参与,团队包含文字与摄影人员;摄影作品从1000多张素材中精选八十余位知名摄影师的作品,经多位高校相关专业专家审读,确保展现长江独特风貌。设计上,书籍腰封按长江流向制作,用纸与印刷追求高品质,封面红蓝两色暗合“冷峻中藏热忱、叙事间蕴抒情”的文风,兼具阅读感与收藏价值。
谈及长江地理,李海洲提到长江长度约6300公里,源头存在争议——传统认知中,1976年科考队认定三江源沱沱河为源头,而2008年高科技考察发现青海玉树的当曲比沱沱河长约12公里、水量大5倍,但因流向与长江主干不一致,目前教科书与民间仍普遍以沱沱河为正源。长江不同流域有不同名称:青海段称“通天河”,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遇阻的经典场景地;云南至宜宾段称“金沙江”;宜宾以下正式得名“长江”;往下还有川江、荆江、皖江,乃至国外曾用来指代长江的“扬子江”。他还分享长江承载的历史记忆,抗战时期卢作孚先生组织的中国版“敦刻尔克大撤退”,通过下川江将物资、军队从宜昌逆流运往重庆,让这条河流兼具自然之美与家国情怀。
该书以长江整体流向为脉络,分设源头、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入海口八大章节,岷江、大渡河、金沙江等各大支流解读穿插其中,从格拉丹东雪峰的源头活水到三峡工程的世纪壮举,从可可西里的野性生灵到玉树人家的守护故事,全方位呈现长江的自然、历史与人文。

李海洲
尚仲敏:长江是文学艺术的血脉,滋养文明的精神沃土
作为第三代诗歌代表诗人,尚仲敏从文学与艺术创作的根源切入,解读长江对中国文化的浸润与塑造。他直言“长江是流淌的文化血脉,没有它,中国文学艺术将失去半壁江山”,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诗词创作中——李白乘舟过白帝城时“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畅快,是长江赋予的生命律动;杜甫登高远望时“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是长江激荡的精神共鸣;李之仪隔江寄情写下“日日思君不见君”,则让长江成为承载思念的文化符号。这些诗作并非简单借景抒情,而是长江的气质与诗人的心境完成了深度交融。
在艺术领域,尚仲敏谈到,南宋以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兴起,烟波浩渺的长江与沿岸山水共同启蒙了中国山水画的“水墨意境”。许多画家以长江流域的峰峦、江雾、渔舟为原型,将长江的灵秀与壮阔融入笔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人画风格,让长江成为国画创作中不可或缺的灵感源泉。
他进一步指出,长江与黄河虽同为文明摇篮,但文化气质各具特色。如果说黄河孕育了厚重沉雄的中原文化,长江则滋养出多元灵动的区域文明——良渚文化的玉器雕琢、三星堆的青铜神树、荆楚文化中屈原《天问》的瑰丽想象,皆诞生于长江流域。而从“湖广熟,天下足”的农耕文明到如今长三角的经济繁荣,长江始终以其包容与活力,成为中国的“经济命脉”与“文化命脉”。

尚仲敏
熊焱:文化地标为窗,看见长江与文明的共生图景
诗人、作家熊焱始终关注“地理空间与文化记忆的联结”,在他看来,长江沿岸的文化地标正是解读这条母亲河的最佳钥匙。这些建筑绝非孤立的地理坐标,而是长江与中华文明共生共荣的鲜活见证,如同散落在江畔的珍珠,被江水串联成一条璀璨的“文明项链”。
白帝城坐落在三峡起点,不仅是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的诗意载体,更见证了历代商旅的往来与军事纷争的起落;黄鹤楼立于长江之畔,崔颢一句“黄鹤一去不复返”让它成为文人抒发乡愁与情怀的精神寄托,历代题咏在此积淀成厚重的文化层;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声名远播,“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随洞庭湖水与长江波涛流传千年;滕王阁则以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绝唱,定格了长江流域的壮阔景致与人文风华。
熊焱强调,长江流域内的良渚、三星堆等文明遗存,与沿岸的自然景观、人文地标相互交织,共同构筑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而《只有一条长江》一书恰是将这些分散的文化碎片系统梳理,为大众打开了一扇读懂长江文明脉络的大门,让更多人能透过文字与影像,感知这条母亲河承载的厚重历史与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