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一坛坛看似寻常的泡菜,仅仅是静默的佐餐小食吗?当然不止,它可能还是连接历史与当下、技艺与社区、科学与情感的活态载体。
10月25日,在成都集火实验室,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展的“食物口述史”分会场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行业专家与社区研究者,分别从三个维度,讲述了他们关于泡菜的生动故事,让不少观众看到,一缕酸香背后,蕴藏的深厚而有趣的世界。
朱建忠的新书:泡菜是川菜的魂,也是民间的药
“我这一生只会四个字:烧菜煮饭。”川菜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建忠的这句开场白,透着典型的匠人谦逊。然而一提起泡菜,他语气一转,豪气顿生,仿佛踏进了“江湖”。

川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朱建忠(左一)讲述泡菜故事。
朱建忠自豪地介绍,市面上的泡菜多为“速成泡菜”,而他家的泡菜,至少要发酵三百六十天以上才开坛。他家拥有一千多个泡菜坛,最小的也能装三百斤,大的甚至可容纳一吨到两吨。为了找到合用的姜,他亲自前往农场,一张口就是:“一年最少泡两万斤,少了不够用。”
专注川菜研究三十余年,朱建忠将泡菜视为川菜的灵魂基础,与辣椒、花椒、豆瓣并重。他与师傅舒国重合著的新书《四川泡菜》,正是对这一基础风味的深入探索与系统梳理。
《四川泡菜》不仅梳理了源远流长的泡菜技艺,也记录了它在当代餐桌上的新生命——从传统泡凤爪到泡椒鲍鱼,泡菜的疆域不断拓展,迈入更广阔的海鲜世界。这本书也堪称一部“万物可泡”的食材指南,其中记录了许多超越常规的尝试:甘蔗的嫩芽、老品种柚子的籽、清脆的佛手瓜,甚至常被丢弃的莴笋皮,都能在书中找到泡制的秘诀。
朱建忠特别解释道,柚子籽表面有黏液,量少而金贵,泡好后在旧时高级宴席上常用作前菜点缀。这些常被视为“厨余”的食材,在川菜师傅的手中重获新生,传递出“爱物惜物”的朴素智慧。
在他的记忆里,泡菜还是来自重庆大巴山深处的“灵丹妙药”。他绘声绘色地分享了一段近乎失传的民间经验:“小时候发烧,家里没药,父母就把泡了三五年以上的老酸萝卜切成厚片贴在背上,或是加辣椒、花椒炒焦煮水,喝完后捂被子睡一觉,第二天就好了。”
更令人称奇的是应对铁钉扎伤的应急方法:“用泡了三年以上的老茄子,对半剖开,直接包在伤口上。”在他口中,泡菜坛中的产物,也成了民间救急的“土方”。
余庆的“科学正名”:为泡菜“生花”与“亚硝酸盐”平反
“大家不要把‘生花’讲成是一件坏事啊,它不是坏事!”作为四川老坛子食品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余庆一上台,就先为泡菜坛里常见的那层“白膜”平反。
他用一个生动的思想实验开场:一碗消过毒的饭,盖好盖子,三天后会怎样?“答案取决于它周围的空气。泡菜的原理,其实就是一场微生物的生存竞赛。”他解释道,四川泡菜坛的精妙设计——坛沿水,隔绝了氧气,帮助耐盐、厌氧的乳酸菌成为最后的赢家。而那层“花”,主要是酵母菌,它强大且无处不在。
对于家庭主妇们“生花了怎么办”的焦虑,他给出了让人意外的答案:“最简单的物理方法,舀掉就行。”关键在于维护好坛沿水,减少开盖次数,避免氧气持续进入。“懒人”或者有经验的老人,往往只是默默把水加满,坛子自然相安无事。
紧接着,他又用一张科学检测图,直面另一个困扰泡菜的“污名”——亚硝酸盐。“实验室数据显示,只用盐水泡菜,亚硝酸盐含量会有一个峰值然后下降。但用我们四川人的‘老母水’泡,曲线从一开始就是平的!”他揭示其中的奥秘:老母水中富含的乳酸菌,能有效抑制产酸杂菌,并代谢掉亚硝酸盐。“所以,四川的老泡菜,特别是用老母水泡的,根本不用担心亚硝酸盐问题。”这番基于科学的阐释,让现场观众豁然开朗。
叉子的“社区地图”:泡菜是邻里关系的黏合剂
如果说前两位是从深度和高度解读泡菜,那么“搅一搅”社区行动小组的叉子(李紫冰),则把视角拉回了充满烟火气的街头巷尾。这个来到成都仅两年的北方姑娘,被面馆里免费的泡菜所吸引,开启了一场以泡菜为线索的社区探索。

讲述者叉子分享“邻居家的泡菜地图”。
她和伙伴们做了三件事:探访邻居家的泡菜秘籍、吃遍玉林面馆绘制“泡菜风味地图”、组织新老居民一起学做泡菜。在这个过程中,她采集到了一个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
有卖花椒的祝阿姨,分享着“家里有长辈去世,三年不碰泡菜坛子”的习俗;有被泡菜坛子“支配”的四川年轻人,童年记忆里总回响着长辈“记得给坛子加水”的叮嘱;还有社区书记,他的泡菜手艺源自社区李阿姨,而李阿姨的秘方又传自另一位王叔……“他家的泡菜要好吃一点,我们去讨一点。”这种邻里间自然的分享,让她看到了泡菜作为社区黏合剂的奇妙作用。
她绘制的社区泡菜地图,不仅标注了各家面馆泡菜的风味特点,还记录了哪里能买到好坛子,甚至哪里可以换口味尝尝广西酸嘢、东北泡菜。她们还发明了“泡菜身份证”,将新居民称为“跳水泡菜”,老居民称为“老盐水泡菜”,用这种有趣的方式,让泡菜成为连接新老居民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