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王雪梅
足尖为笔,舞台为承,舞蹈《酒曲踩出幸福谣》从四川邛崃古法酿酒技艺踩曲中汲取灵感,通过本真的舞蹈融汇,让封存于岁月的酒曲文化翩然绽放,令劳动之美醇香四溢。作品完成了从地方技艺到时代情感的升华,是群众文艺扎根生活、讴歌时代的典范,展现了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
活态传承的集体记忆
酒曲,作为中国酿造文明的灵魂,不只是一种发酵剂,更承载着数千年的饮食文化与手工技艺智慧。北魏《齐民要术》中“曲为酒之骨”的论断,道出了酒曲在酿酒工艺中的核心地位。
邛崃自秦汉便飘荡着不散的酒香,其古法踩曲工艺,堪称一部仍在呼吸的活态史书。每年端午时节,是踩曲的黄金时期。酿酒师精选优质小麦、豌豆等原料,经由粉碎、拌料、踩制、培菌、发酵的循环,最终铸成一块块规整的“砖坯”。
其中最为关键的踩曲环节,需遵循“轻、重、匀”的原则,千百年来,这独特的踩踏节奏、传承口诀与手感力道,是天人合一哲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演绎。于邛崃人而言,酒曲文化早已超越单纯的生产工艺范畴,融入了日常生活的肌理,成为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
《酒曲踩出幸福谣》的核心,在于捕捉并唤醒了这份集体记忆。
舞蹈开场,演员身着传统服饰,以模拟踩曲的基本动作入场,足音与背景音中的号子声声呼应,将观众带到劳动场景中。舞蹈中反复出现的弯腰、踩踏、起身等动作,是对踩曲劳动的艺术提炼,每个姿势都源自生活本身的逻辑。这种对生活场景的还原,让经历过类似劳动的观众能产生情感共鸣,也让年轻观众通过舞蹈感受到传统劳动的质朴与厚重。
舞蹈并未停留在对集体记忆的简单复刻,而是通过艺术加工,让这份记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编导将分散的踩曲动作串联成连贯的舞蹈语汇,用整齐划一的群舞形式,强化劳动中的协作精神与集体荣誉感。演员脸上洋溢的笑容,既展现了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也传递出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豪。
这种将集体记忆转化为艺术表达的创作方式,让酒曲文化不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能被感知、被共鸣的存在,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情感传递的双重价值。
劳动美育的薪火相传
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也为艺术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精神动力。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协调动作、鼓舞士气而产生的号子、舞蹈,是艺术的最早形态。这些原始艺术与劳动紧密结合,既是劳动的辅助手段,也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体现了艺术最本真的价值——反映生活、服务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逐渐从劳动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审美形态,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艺术源于劳动、扎根生活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
《酒曲踩出幸福谣》的艺术魅力在于将劳动场景转化为舞台语言,通过动作编排、服饰道具和沉浸式的舞台设计,构建了一幅劳动画卷。
一方面,演员多数来自初高中生,让中学生成为舞台主角,其深意远超表演本身,构建了一种创新的美育范式。让文化传承从被观赏的客体,回归为人民群众自我言说的主体,使传统不再是抽象知识,而是可参与、可体验、可共创的群众文化。
另一方面,从技艺到艺术,舞蹈将日常的、重复性的生产劳动升华为庄严的舞台仪式,揭示了劳动本身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从物质到精神,通过舞者的表演,传递出劳动人民勤劳协作、团结一心、追求幸福的精神品质,使观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厚度;从传承人到受众,舞蹈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封闭性,通过舞蹈表演成为大众共享的文化资源。这种知识的普及与传播,拓展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基础,为其持续传承创造了有利条件。
《酒曲踩出幸福谣》既是对古老技艺的演绎,也是对平凡生活的礼赞——我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当代转译,更是属于每个普通人的、可感可触的文化自信与幸福真谛。
作者简介
王雪梅,四川传媒学院智能影像艺术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