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脉·底色·引擎——表演唱《家谱》的三重奏与时代回响|西岭雪·聚焦中国艺术节

2025-11-06 16:49: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11月4日,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四川报送的川剧《梦回东坡》、歌曲《玉盘》分获文华剧目奖和文华节目奖;表演唱《家谱》、舞蹈《酒曲踩出幸福谣》、舞蹈《阿妈就是那座山》、成都童声合唱团获群星奖,均创历史最好成绩。这些项目为什么能获奖?展现了怎样的艺术特点和魅力?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高月

表演唱《家谱》以一部家族谱牒为叙事线索,艺术地勾勒出川蜀大地上那些舍小家为大家的四川好儿郎群像,讴歌了勇于担当、敢于献身的时代精神。正是这份对历史记忆的虔诚守护与对精神血脉的自觉承续,使《家谱》超越单一的舞台呈现,成为一部凝聚集体情感与信仰的经典力作。《家谱》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根植于一套清晰而深刻的文化创作逻辑。

以红色文化为根脉,深耕本土文化

红色经典作为构成国家主流意识的重要文化符号,始终以其深厚的精神内涵与美学价值,影响着当代文艺创作的走向与公众精神的塑造。在《家谱》这部具有明确主题导向的作品中,经典旋律的再现不仅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延续,更成为连接历史记忆与当代情感的重要纽带。

作品以“红色根脉、薪火永续”为核心主题,以”自古忠烈进家谱“作为叙事切入点,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将民族精神中关于忠诚、担当、奉献与理想信念等核心价值,有机融铸于歌声与情景化舞台呈现中,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作品展现出的艺术生命力,是植根于地方文化沃土,并历经长期匠心打磨的成果。创作团队植根于广元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土壤,对地方革命历史、英雄事迹、精神传承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使作品在素材选择、情感表达与价值传递上,都具有鲜明的在地性特征。

历经数年精心构思、反复打磨与不断修改,《家谱》最终构建起一场贯通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它不仅是对往昔峥嵘岁月的回望,更是让革命精神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中焕发感染力的有效实践。

以川北民歌为底色,融合现代韵律

在音乐语言的构建上,作品以川北民歌的独特韵律为底色,融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通过不同乐器的织体铺陈、氛围声效的设计,以及与交响化编配思维的融合,实现了传统音乐风格的时代性转化。

这种对配器效果的处理与音乐语汇的系统重构,既保留了地方音乐的韵味特质,又赋予作品现代的听觉质感,消弭了代际间的审美隔阂,使主旋律作品获得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音乐创新被布局于作品推进的各个关键节点,与经典旋律血脉相连,最终在完整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拓展了主旋律作品的艺术表现边界。

此外,作品将歌唱、朗诵与戏剧表演整合,形成歌中有诵、诵中有戏、戏中有情的艺术表达,使各艺术元素浑然一体。

这种从内容结构到表现方式的全方位立体化创作思维,让作品在艺术表达上实现了聚焦提炼、在艺术效果上达到了无限逼真的新高度,展现了当代舞台艺术创作的创新活力与美学追求。

以情景演绎为引擎,传递家国情怀

作品始终紧扣情感这一核心要素,通过情景交融的舞台呈现,让观众在感同身受中体悟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深情,实现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共鸣。这种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艺术表达,正是作品能直抵人心、引发广泛共情的关键所在。

《家谱》的创作实践诠释了文艺作品的时代使命。作品以其在艺术上的探索创新,实现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统一,不仅为重大主题文艺创作提供了经验,更向世界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展现出超越艺术本体的意义。

《家谱》的成功,源于三重艺术逻辑的统一:一是以红色文化为根脉,深耕广元本土文化,从脚下的热土中汲取叙事力量;二是以川北民歌为底色,融合现代流行韵律,在古今对话中构建起既引发共鸣又独具神韵的音乐语言;三是以情景演绎为引擎,将红色叙事转化为具身化的情感体验,传递出深沉而磅礴的家国情怀。

三重维度彼此交织、相互生发,共同奏响《家谱》的艺术交响。它不仅是四川广元文艺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更以其鲜明的文化自觉与时代意识,实现红色基因的当代传承,激荡出跨越时空的精神回响,为新时代群众文艺创作树立了值得借鉴的美学典范。




作者简介

高月,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评论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