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玉盘里装着大情怀——评歌曲《玉盘》|西岭雪·聚焦中国艺术节

2025-11-06 16:49:1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编者按


11月4日,以“艺动巴山蜀水 共绘时代新篇”为主题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四川报送的川剧《梦回东坡》、歌曲《玉盘》分获文华剧目奖和文华节目奖;表演唱《家谱》、舞蹈《酒曲踩出幸福谣》、舞蹈《阿妈就是那座山》、成都童声合唱团获群星奖,均创历史最好成绩。这些项目为什么能获奖?展现了怎样的艺术特点和魅力?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文艺评论版和川观新闻文化频道特约专家学者撰写相关评论文章,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牟榕 鲜雨欣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在《古朗月行》中忆儿时初识月的悸动,以玉盘为喻,流露出稚子对天宫的童真想象与亲昵情感;千余年后的今天,吟唱《玉盘》,追忆敬天、问天的来时路,可谓“星汉灿烂,歌以咏志”。

相较于其他作品类型,3分钟左右的歌曲节目,在体量上是小的,用童声演唱是稚的,但却用小而稚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民族与天的故事,汇聚数千年来民族成长的缩影,可谓小玉盘里装着大情怀。

童谣白描一部民族敬天史。

《玉盘》用童声演唱,歌词平实,通过多次歌词重复,不仅使歌曲琅琅上口,也通过呼唤“玉盘”,形成叩问。

在词中,月光悬挂屋顶,为黑夜中的千家万户带来银光;月亮阴晴圆缺,不仅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自然指令,更映照人间的悲欢离合。在叙事上使用拟人修辞,赋予月亮可亲可爱的人格。月不仅是人间百代之过客,更以亲密无间的守护者形象出现,打亮千家万户的灯火,装点平凡生活的梦境。

歌曲使用虚写与白描手法,淡化时空与个体的特性,突出超越时代的民族生活共性。时间、空间、人物的缺失不仅未使词意陷入虚浮空洞,反而通过留白拓展了听众的想象。

虚化的时空背景,使听众将该歌曲的时空还原为每一个“我”生活的年代、地域。故事中的悲欢离合是每一个“我”的人生碎片,正如张若虚所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超越时代的共同心声最易引起共鸣。

歌曲使用象征手法,玉盘喻月,月则是天的象征,歌咏了以月为表征的天在民族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流传着乐天、敬天、顺天、法天的传统思想,充盈着山川湖海的自然之天、蕴含着天理正义的义理之天,守护着中华民族,给予人们物质上的滋养、精神上的抚慰,孕育着民族关于故土、家园的回想,承载着关于道德与正义的坚守。玉盘不只是天上月,更是人间月。

玉盘速写一部民族问天史。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关于天有许多想象,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也驱动中华民族形成超越天下政治文化体系的宇宙文化观,寻求外部世界与精神世界和谐统一的智慧结晶。中国古代学人曾把对天人关系的探究,作为实现学术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在《玉盘》中,孩子望月怀想仙人仙乡,梦想有一朝能畅游天宫。通过设置幼子对月立志的情节,串联起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关于天的想象。

如果说上半部分《玉盘》讲的是与天为伴、亲密相依的烟火人间,下半部分则讲的是携天遨游、超越时空的凌云之志。从伴月、爱月,到探月、追月,以月为标,一个民族从懵懂感性的幼子成长为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行动力的赤子。

“天那边是什么?”引发的不是对父辈既有答案的盲从,而是探索新世界的热忱。“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月亮之上的秘密,是一个民族的壮志豪情。

《玉盘》出圈,不仅有民族情怀,也有现实注解。近年来,我国在探月工程上取得系列成果,为千百年来的追月之情寻觅到现实基底,为问月之思夯实了科学认知。2007年,我国发射了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迈入深空探测时代。2024年,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玉盘》不仅是对中华民族问天岁月的追忆,更是对中华民族问天探索的回应。在新征程中,中华民族问天的故事仍在书写新情节。一轮明月总关情,这是敬天之情,也是问天之志。




作者简介

牟榕,四川传媒学院戏剧与影视研究中心人员。

鲜雨欣,四川传媒学院2024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