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丽萍
当音乐厅的穹顶被最后一位选手韩寒北演奏的余音萦绕时,第十五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总决赛落幕。8名参赛选手展开扣人心弦的竞逐,最终5位摘得桂冠。他们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钢琴事业薪火相传的象征。
琴乐·融奏
从决赛选曲要求看,参赛者需在规定曲目中自选钢琴协奏曲一首。相较于独奏,协奏曲更考验演奏者与乐队间的对话能力、对乐队声部的倾听意识,以及与乐队的协作等多重能力。
孙榆桐在这次参赛中,选择的作品是普罗科菲耶夫《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18)。该作品技术繁复艰深,极度考验演奏者体力、精力、脑力。如面对曲中快速炫技性的音乐段落时,需要演奏者以灵巧的手指跑动与触键控制,确保钢琴在乐队中始终保持声音的穿透力,从而实现每个音符饱满而透亮的听觉效果。
对于此次演奏,孙榆桐让我们见识到,真正的技术不是演奏得多么响亮迅疾,而是让每个音都在复杂的音响中找到不可替代的位置。作品中大量出现的密集音型,左右手快速交替重叠甚至交叉,他的手指贴键发力,每个音毫不模糊,音色饱满结实。
此外,为了保持音乐线条的始终如一,他将手腕细微转动,保持旋律的流动性,使每个音衔接得自然顺滑,有意识地在起点、高点突出音头,让原本的密集音型层次更分明。他的演奏,调动有度,不仅技术到位,更见其艺术灵性。
人借琴发声,琴随人抒情。祁诗对普罗科菲耶夫《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16)的演绎,似“人琴合一”之境。这部作品的难度几乎是挑战人类演奏极限。在纯粹技术层面,祁诗的掌控力令人惊讶,极响的力度、不规则节拍交替、多声部线条的层次,均能通过触键微妙的深浅变化,为每个声部赋予不同的音量等级和音色个性。
这种指尖的微观管理,让复杂的织体呈现出透明的立体感。超越技术的,是祁诗与乐队之间的音乐交谈。当乐队主奏时,他懂得化有形为无形——通过弱化音头的棱角,让钢琴音色与乐队的弦乐声部糅合在一起。
再如,在第二乐章的慢板段落,当钢琴与长笛旋律交织时,音量被控制在似有若无的边界;当钢琴需要突出时,又以明亮的音色将主题清晰地呈现出来,与乐队紧密呼应,不喧宾夺主,将音乐逐步推向高潮,共同演绎出普罗科菲耶夫特有的、棱角分明的节奏骨架。
沈周慧是这位本届赛事唯一的女性获奖者。在面对勃拉姆斯交响化的宏大织体时,以细腻的情绪随乐队起伏娓娓道来,与大乐队构建出一场有生命力的音乐私语。
在乐队演奏激昂时,她以克制留白衬出张力;在乐队演奏舒缓时,她以旋律牵引情绪递进。整场演奏时而迸发火花,时而交织共鸣。她的演奏,对于勃拉姆斯创作此曲时经历的挚友离世、爱情挫折等复杂情绪均有到位表达,使情感流淌得自然真切,丝丝入情。
好的演奏能牢牢抓住人心,为听众带来代入感,成为连接演奏者、作曲家与听众的情感纽带。从“黑暗到光明”的情感转变,在沈周慧的演绎中,变得更可听、可感。在慢板乐章中,她以极致弱音,处理内省与阴郁情绪,像藏着心事,低声呢喃;直至钢琴与乐队奏出辉煌的旋律时,突然由压抑转向释然,直抵心底。琴音虽落,但每个音符仿佛仍有着可触摸的温度。
琴者·情境
在金钟奖这样的赛场,技术是登台的入场券,而非角逐的终点。琴音之别,才是艺境之彩。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将个人思想、音乐审美素养融入其中,完成赋予音乐的二度创作。
吴君麟对自由速度的掌控游刃有余,能毫无痕迹地融入乐队。更可贵的是他的情绪掌控力,在乐章伊始,以深沉而克制的触键,弹出勃拉姆斯式的忧郁底色。随着乐思展开,指尖的旋律线条如诗人吟诵般起伏,将作曲家内心的挣扎、叹息与片刻的辉煌编演绎出一个层次分明、引人入胜的音乐画面。他并非在弹奏钢琴,而是用音符讲述故事,以内敛的心境,将勃拉姆斯笔下的复杂情思层层剥露,触达心底。
作为年龄最小的参赛选手,少年韩寒北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他以拉赫玛尼诺夫《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op.43)参赛,无论是心理博弈还是论技术难点,在他的琴音中,听不到一丝这个年纪该有的青涩。
在复杂的变奏部分中,他以清晰质感的琴触传递出帕格尼尼主题的核心动机;他能随时把握声部的进退。在乐队强奏时,有意识地适度提升音响力度保持平衡;乐队弱奏时,主动收束力度突出旋律,表现出对声音控制的素养与敏感度。
纵观其表演状态,内敛沉静,不做表情渲染,无多余肢体动作,台风沉稳。这份自洽的演奏状态,是内心对音乐专注的写照,无须外在修饰,便足以与音乐产生共鸣。
曲终时分,心中满溢的不仅是激动,更有一种温柔的不舍,为那些转瞬即逝的美妙音符,为每一个指尖流淌的真诚情感。正是这份不舍,让我们更加确信,有这样一群人在不断探索、持续突破,以热忱为灯、以理想为路,让钢琴艺术焕发出无限可能。
作者简介
徐丽萍,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硕士。
指导教师魏晓兰,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与舞蹈专委会主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