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文/图
11月11日,2025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学术活动在成都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岳雯,以及白烨、贺绍俊、梁平、李怡、李明泉等文学评论家、作家、诗人、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文学观的疆域重绘与理论可能暨四川作品研究”主题进行深度研讨,为新时代文学发展注入思想动能。作为连续举办18年的全国知名文学品牌活动,本次聚焦的大文学观主题,既蕴含对文学现象的学术探索,更承载着对文艺实践的现实观照。

活动现场
时代洞察:解码大文学观核心特质
在主题研讨中,多位专家立足时代背景,剖析大文学观的鲜明特质。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白烨提出,大文学观的内涵已远超传统文学范畴,其时代性、网媒性和人民性特质尤为突出。“如今文学早已延伸至大文艺领域,数字化发展将深刻改变文学文化生态,网络文学、短视频脚本等新兴形式的崛起,让文学的边界不断拓展。”他强调,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本质上是人民大众文艺主体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文艺属于人民的根本宗旨。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将大文学观视为文学民主化时代的理论策略。他认为,文学泛化趋势打破了传统文学的精英壁垒,“过去文学是少数人的专业事业,如今社交媒体上的日常文字记录、网络文学的全民创作,让文学创作不再精英化。”贺绍俊指出,大文学观不仅是疆域的扩大,更意味着文学性的弥散和叙事的普遍化,文学已成为现代人理解世界、表达自我的基础性工具。
四川大学教授李怡回溯百年文学发展脉络,认为大文学观并非全新概念,百年中国文学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核心理念就是“大”,但单纯的疆域扩大并非其核心要义。“文学史的记录最终不会无限扩张,而是会经历‘小’的内敛过程,关键在于对思想艺术独特问题的发现与穿透。”李怡强调,新兴文艺现象若不能带来思想与艺术上的新突破,仅仅是范围的容纳只能是一时景观。
理性坚守:警惕文学本质的消解
在肯定大文学观拓展价值的同时,部分专家表达了对文学本质坚守的担忧,提出理性思辨之声。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王春林坦言,尽管理解大文学观提出的良苦用心,但过度强调文学的社会文化功能,可能会损害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本体,同时必须具备审美品质,深度开掘人性,在此基础上才能谈社会历史内涵。”他强调,文学与语言、审美、人性、社会历史四大要素紧密相关,过于侧重社会功能可能导致本末倒置,舍本逐末。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执行主编崔庆蕾提醒,在拓展文学疆域中,需警惕技术依赖带来的科学主义倾向。“我们不能因为追求形式创新而忽视文学本体价值,文学作为母本的功能和意义不会消散。”他指出,大文学观的提出不是要抛弃对文学文本的审美阐释,而是要在更复杂的坐标系中重新定位文学,既要关注外部语境,也要坚守文学的内在审美价值。
云南大学教授段从学从美学视角切入,指出当前文学审美存在单一化局限。“我们的美学感觉越来越狭窄,对失败的诗学经验、虚无的现实意义等负面经验丧失了基本敏感。”他认为,大文学观的核心在于恢复和重建多元美学感觉,突破非此即彼的单一审美模式,培养理解民间文化双重性、怪诞性的美学能力,这才是保持大文学观话题独立性与敏感性的关键。
生态重构:展望文学发展新路径
对于大文学观下的文学生态变革,专家们提出了诸多创新性思考。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明泉系统阐释了大文学观包含的大创作观、大传播观、大阅读观和大批评观四大维度。提出“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是批评家”的观点,认为在新的创作生态下,创作主体日益平民化,传播方式革新,阅读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创造,批评也变得更加大众化。“无论文学形式如何变化,对人的关注、对真善美的追求始终是核心。”李明泉强调,文学与科学、艺术的融合,地方与世界的交融,将成为未来文学发展的重要趋势。
当日下午,“四川作品研究”专场研讨接续开展,宋嵩、丛治辰、杨辉等专家学者聚焦四川文学创作成果,从不同视角解读其地域特色与时代内涵,探寻川派文学的独特气质与发展路径。
本次学术活动期间还将同步开展“送文学走基层”公益活动。11月12日,参会专家将赴雅安进行文学交流,推动学术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基层文学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