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菲
当第十五届金钟奖美声组决赛帷幕轻垂时,沈佳瑜、顾文梦、夏德奇、张曦、吴思勉5位选手的歌声,仍在成都城市音乐厅回响。在这场比赛中,选手们以扎实功底为舟,以突破思维为楫,让观众看见中国美声新生代拔节生长的力量,窥见这门百年艺术在当下绽放的光芒。
选曲破局,解锁曲目新维度
选曲,是声乐比赛藏在旋律背后的暗线博弈。过往不少选手执着于高频经典曲目以求稳妥,让舞台陷入同质化的审美迷雾;本届决赛的选手,挣开“安全牌”的桎梏,以敢选的魄力与会选的思维,让每一首曲目成为声音的“专属画布”,绘出独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景。
在这场比赛中,选曲比较亮眼的选手,笔者认为有3位。
首先是男高音沈佳瑜的选曲,他选择了普契尼歌剧《群妖围舞》中的男高音咏叹调《重返美好的时光》。这首作品虽非各类赛事的高频曲目,但兼具了抒情性与戏剧性,对声音的张力控制要求极高,这与沈佳瑜嗓音特点契合。
在演唱这首作品时,沈佳瑜通过具有穿透力的歌声与情感把控,将作品的戏剧冲突展现得很好。这样的演唱既展现了对经典歌剧的理解,也印证了陆在易“选曲无优劣,适配即王道”的观点。最终,他获得第一名,对“不盲从潮流、只选适合自己的作品”作出了回应。
第二位是夏德奇,他选择的是多尼采蒂《宠姬》中的《窈窕身影》。这首曲目既是男高音的“试金石”,亦是“拦路虎”,绵长乐句如蜿蜒的山路,考验着演唱者呼吸支撑的稳定性、持久性;密集的高音似陡峭悬崖,丈量着发声技巧的精准度;特别是歌曲结尾处的高音C与小字二组B音,如巅峰之上的旗帜,鲜少有人能稳稳摘下。
这样的技术门槛,让不少选手望而却步,但扎实的气息控制与发声技巧正好是夏德奇的优势所在。他凭借功底驾驭全曲,声音沉稳,在每个音符的打磨里,尽显新生代歌者的底气与实力。当最后一个音稳稳落定,他成功叩开了金钟的大门。
第三个选手罗玉丹,选择了斯特拉文斯基新古典主义歌剧《浪子的历程》中的《没有汤姆的消息》。这首作品是语言、风格与节奏的“三重迷宫”:英文唱词的咬字需精准如钟表齿轮,新古典主义的冷峻风格也需拿捏得恰到好处,复杂多变的节奏更是如湍流险滩。
即便如此,罗玉丹以沉稳台风为舵,细腻处理为桨,在旋律的湍流中稳稳前行。这些看似费力不讨好的地方,正是能展现把控作品风格能力强、咬字精准的优势。虽未捧得奖项,她却以独树一帜的选择,打破了赛事选曲的固有框架,让观众看见美声的舞台就该容得下不同流派的花开,盛得下多元艺术的光芒。
巧融声韵,解锁作品演绎新境界
“以美声之技,传中文之韵”,这是中国美声从业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执着追寻。曾几何时,美声的浑厚共鸣与中文的平仄韵律,似隔着一层薄纱,难以全然相融;本届决赛的选手将这层薄纱轻轻绣透,让美声技法与中文意境缠缠绵绵,唱出了中国歌独有的魂与韵。
男中音张曦在演唱《运河谣》选段《不答应也得答应》时,没有因为追求美声的共鸣就放弃了汉字的灵动,而是在声线的流转中,为每个字注入平仄的韵律,如“不”字的仄声似运河水泛起的细浪,轻而有劲;“答应”的平声如船帆展开的弧度,柔而绵长。字头的轻重、字尾的收放,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让歌词如珍珠般清晰滚落,又借声调的起伏传递着角色的倔强与坚定,让歌曲的叙事感如涟漪般层层扩散,感染力如潮水般漫入人心,让中国歌在美声的演绎里,有了更动人的模样。
顾文梦对《断桥遗梦》的演绎,则像一部“中国美声的成长日记”。作为女高音,她曾习惯以厚重声线包裹旋律,常常给人一种为歌曲披上一件华丽锦袍的负重感;这次,她“卸下重负”,让透亮的声线洒在旋律上。
她对咬字的打磨,每个字头似乎含着一颗露珠,每个字尾好像带着一缕清风。中文的“愁”与美声的“柔”,在此刻相拥,既不失戏剧冲突的张力,又让《断桥遗梦》里的相思与怅惘,如江南烟雨滴入观众心底。
比起她在第十四届金钟奖的表现,这份做减法的转变,是一条声韵相融的前行之路,也是对唱好中国歌的探索,也契合中国美声的“正道”——在传承美声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寻找贴合中国语言语境、适配中国审美的表达路径,让美声真正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
以情驭声,探索美声表现新维度
美声的魅力,从不在于“无瑕”的技术堆砌,而在于“有情”的灵魂传递。就如希腊传奇女高音卡拉斯在《茶花女》第三幕的演唱中,以一缕气声勾勒出薇奥莱塔的脆弱与绝望,让声音成为角色的“第二生命”;本届决赛的选手,挣脱唯技巧论的枷锁,不再执着于零瑕疵的演唱,而是让声音跟着角色的心跳走,让情感顺着旋律的脉络流。
女高音吴雨桐在演唱多尼采蒂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选段《香烛已燃起》时,花腔部分如林间百灵鸟跳跃,旋律线条舒展流畅。当旋律行至结尾,高音降E上那一丝破碎感,成了整首演唱的神来之笔——那声音不是完美的水晶,而是带着裂痕的琉璃,一丝微颤,几分力竭,恰如露琪亚在疯狂边缘的挣扎与痛苦。
这样的音色,在美声的演唱中无疑是不完美的,但又比任何毫无破绽的高音更具力量,仿佛让人透过她的歌声看见那位陷入绝境的少女,在烛光下诉说着最后的绝望。这样的演唱方式,无论是临场的灵光乍现,还是深思熟虑的设计,都藏着吴雨桐对角色的共情,也让“以情驭声”在舞台上有了贴切的诠释。
金钟奖的帷幕已落下,可那些流淌在音乐厅里的歌声,仿佛并未消散,像一粒粒种子,落在中国美声的土壤里,更落在新生代歌者的心底。 这场决赛传递的艺术理念,为中国美声的长河注入新的活力,让这门艺术在传承中不断生长。
作者简介
蓝菲,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指导教师魏晓兰,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音乐与舞蹈专委会主任,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