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制图 沈晓颍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文学的价值在于映照时代。在文化强国建设迈向新征程的关键节点,2024年度川观文学奖评选正式启幕。这一承载着四川文学薪火的奖项,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回应时代召唤,将笔墨聚焦现实大地,用文字凝聚精神力量,为巴蜀文化繁荣发展注入鲜活动能。
作为四川文学领域的年度盛事,川观文学奖的前身是《四川日报》在1991年首创的四川日报文学奖,10余年间见证文学潮流变迁,华君武、王蒙、阿来等名家均曾获此殊荣。2022年重启更名为川观文学奖后,奖项更贴合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传播需求,先后在赤水河畔、成都金牛区举办的3届颁奖典礼,已成为汇聚全国文学力量、对话时代精神的重要平台。
奖项迭代:开辟文学创作新赛道
文化繁荣的活力源于对时代需求的敏锐感知。2024年度川观文学奖的奖项设置,正是对新时代文化发展方向的生动呼应。
本届奖项全新设立生态文学奖,与小说奖、非虚构奖、散文奖、诗歌奖共同构成五大常态奖项,各奖项获奖作品不超过5篇(部),原有“西岭雪”文艺评论奖暂停评选。同时,将视情况颁授特别荣誉奖和终身成就奖,致敬文学经典,表彰功勋作家。
新增的生态文学奖,由四川日报社与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共同打造,聚焦小说、散文、诗歌3类体裁,鼓励作家深入书写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这一创新不仅为文学创作开辟了新赛道,更让笔墨追随时代脚步,将生态保护的现实关切融入文学表达,用文字记录天府大地的绿水青山,让绿色发展理念通过文学作品浸润人心。这种植根现实、回应时代的创作导向,正是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鲜活体现。
规则坚守:原创为核守护文学本真底色
文学的繁荣离不开对创作初心的坚守,更需要为广大创作者搭建公平广阔的舞台。
2024年度川观文学奖延续提名制评选方式,不接受个人申报,所有候选作品均由专业评奖委员会提名产生,已获奖作者原则上3年内不再参评,为更多新锐创作者留出成长空间。
参评范围的划定既彰显专业性,又饱含大众情怀:小说、非虚构、生态文学类作品需为年度省级以上纯文学刊物或出版社公开发表出版的佳作,诗歌、散文类限定为四川日报全媒体刊发的原创作品,让文学创作始终扎根群众、贴近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评选强化原创诚信要求,作者需签署承诺书,杜绝AI生成、抄袭等问题,以严格标准守护文学创作的纯粹性,让每一篇获奖作品都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检验。
评审赋能:专业视角筑牢奖项权威根基
高质量的文学奖项,离不开专业评审体系的强力支撑。
本届评选由四川日报社编委会领导,构建起“组委会+提名评审委员会+终审评委会+评奖办公室”的完善架构。提名委员会汇聚国内主流媒体文学名家与资深编辑,终审评委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坐镇,确保评审既扎根四川本土,又具备全国视野。
评选过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票决制,获奖作品需获得不少于三分之二的票数,同一位作者年度仅能有一篇作品获奖。最终结果将经过审核、公示、审定等多环节严格把关,全程公开透明,让每一份文学佳作都能凭借实力脱颖而出,充分彰显奖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
文城相融:文学烟火点亮城市文旅活力
文学从来不是象牙塔里的孤芳自赏,而是连接城市与大众的精神纽带。
2024年度川观文学奖颁奖典礼拟定于2025年底或2026年初在成都金牛区举办,同步推出“跟着作家游金牛”系列活动,让文学走出殿堂,融入城市烟火。
获奖作家、文学名家将走进永陵、金牛古道等历史地标,探访天府艺术公园、环城生态带等文旅场景,用文字捕捉城市的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围绕生态文学奖举办的圆桌对话、名家讲座、新书分享会等活动,将面向市民开放并同步直播,让文学创作经验与思想精华惠及更多读者。最终汇编的《跟着作家游金牛》作品集,更将成为文学成果与城市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载体,让文化魅力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名家寄语:巴蜀笔墨绘就时代精神图谱
回顾往届颁奖典礼,文学名家的期许为川观文学奖注入深刻内涵。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曾解读“川观”二字的深意:“立足四川,在川观的视野里看世界”,这份担当与格局,正是文化开放包容特质的生动诠释。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强调,四川作家应延续李劼人、巴金等先辈的世界眼光,将地方题材与时代大潮相融,让巴蜀故事绽放出中国气派。川观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点赞:“获奖作品直接反映了中国人的所思所想,且都非常耐读,有很高的艺术性。”彰显了奖项的高评选水准。
2024年度川观文学奖的大幕已拉开。在巴蜀这片文学沃土上,我们期待更多作家扎根生活肌理,用鲜活笔墨捕捉时代气息,让文字流淌人间烟火与生命力量,助力文学繁荣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