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梁平等共话《龙泉山传》 探讨“天府脊梁”的文化价值与文旅新路径

2025-11-12 18:47:4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11月12日,长篇报告文学《龙泉山传》研讨暨文旅融合协商会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举行,探讨“天府脊梁”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龙泉山传》是作家凸凹与摄影师嘉楠的新著,以绵延300余公里的龙泉山脉为对象,通过文图讲述山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堪称一部“龙泉山百科全书”。


研讨现场。张斌 摄

在研讨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表示,非虚构写作必须超越传统单一的人文审美,融合科学的理性视角,才能深度打开如龙泉山这样的地理文本。在阿来看来,内心式的、侧重感性抒发的传统写作模式,虽在情感连接与文化传承上功不可没,但其解释力已显不足,难以承载山脉、河流蕴含的亿万年时空重量与复杂自然系统。“若不能突破这一认知壁垒,所谓的全域旅游很可能只是流于表面的概念嫁接与资源罗列。”他主张,写作自然山水应装配科学的透镜。

《龙泉山传》正是符合这样理念的一部力作,“只有当文学的想象力与地质学的严谨、生态学的系统性、气象学的规律相结合,我们才能为龙泉山构建一个立体、坚实、可知可感的认知体系。”阿来进一步指出,完成这种认知上的打开,最终目的是赋能文旅融合实践。只有基于如此深厚跨学科的认知基础,文旅资源的转化与利用才能避免同质化与浅表化,挖掘出独一无二的核心价值。

诗人梁平从文学本体出发,评价《龙泉山传》实现了作者凸凹精神背景的建立与多文体融合的突破。“一位作家能否立得住,关键在于是否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根据地。”梁平指出,这部作品不仅完成了文学佳话,更以散文、诗歌、纪实等多元笔法,形成一种“不凡气息”,使山河传记摆脱了沉重枯燥,展现出灵动可读的文学魅力。

四川省社科院文学与艺术研究所所长艾莲提出,《龙泉山传》将龙泉山称为“成都人的家山”,激发了不少成都人的在地情感共鸣。

四川大学唐小林教授表示,该书通过构建“龙泉山脉整体观”,以文学之力缝合了被行政区划分割的山系脉络,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文化底本。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