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11月14日,在成都举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交流活动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科学委员会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保护硕士项目负责人陈国林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四川案例”与相关问题思考》为题进行分享,首次系统提出文化遗产保护的四川模式概念。

陈国林现场分享。张斌 摄
“今天的话题,不是世界能教给四川什么,而是四川如何为世界提供借鉴。”陈国林开场便抛出新颖视角。他指出,四川拥有金沙遗址、武侯祠、都江堰、青城山等丰富遗产资源,加上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和深厚文化底蕴,已形成独特的四川模式——这一强调“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和社会共享”的框架,正成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值得关注的实践。
陈国林将四川模式的核心归纳为三大特色:政府主导、学界支撑与社区参与的协同机制,文化遗产与创意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区域治理与全球视野的有机结合。
他特别赞赏四川在遗产活化方面的创新:“三星堆的数字展示、文化小镇的乡村振兴、川剧与白酒的创意经济,甚至大熊猫这张外交名片,都将文化身份与经济机遇完美结合。”在他看来,这些实践不仅保护了遗产,更让其成为当代生活的一部分。
在演讲中,陈国林首次将四川模式与苏州模式进行对比:“苏州模式根植于城市肌理保护,注重应对现代化压力的建筑真实性;四川模式则展现了更广阔的区域适应性,在文化保护与商业利用间找到了独特平衡。”他认为,这种差异化地保护路径,正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熟多元的体现。
陈国林还提出了一个新颖观点:文化遗产保护本质上是一种低碳行为。“保护老建筑就是在省钱,这直接关系到碳信用、碳税和碳交易。”他强调,在中国推进“双碳”目标的背景下,保护历代建筑——包括近现代和工业遗产,不仅留存记忆,更与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
为推动四川模式成为全球样板,陈国林还提出具体建议:建立跨学科工作组,制作多语种研究资料,将每个项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并通过创意产业讲述引人入胜的四川故事。“我们不只是为了申报遗产,”陈国林总结道,“四川模式本身就可以成为典范。这不仅是为了中国,更是为了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