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文 猛:味上金阳

2025-11-14 16:54:1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文 猛

向往一个地方,从味开始。

我是在父亲语言的河流之上闻到坨坨肉的肉香的。

父亲早些年带着村里人远赴凉山州金阳县,在百草坡、狮子山采药。逢上彝族人的节日或者婚丧喜庆,彝族人就热情地请他们吃坨坨肉。

父亲对山里的药和碗里的饭菜都特别有兴趣,关于金阳坨坨肉的做法,父亲的描述是神采飞扬的。

最好的金阳坨坨肉选用的是本地乌金猪仔猪,仔猪宰杀后,用适量冷水淋湿,用明火烧到能刮毛的程度,毛皮刮除干净后烤黄,再刮洗干净,之后砍成拳头大小的块状。

锅内加入冷水,放入砍好的坨坨肉,加入木姜子,猛火煮开后撇去浮沫,肉汤沫散尽,肉刚熟时就捞起。坨坨肉的做法应该说很简单,重要的是火候需要精准控制。

煮好的肉放入木质托盘、厚重的土陶大碗,甚至直接摊放在洗净的新鲜芭蕉叶上,加入盐、胡辣椒面、花椒面、蒜米等佐料,拌和均匀后即可装盘食用。

走向金阳,是父亲描述中的坨坨肉让我“逼上凉山”。

到父亲采药的百草坡看过漫山遍野的索玛花,那是凉山最盛大的索玛花海。索玛花开之后很快就是金阳火把节。金阳人让我们住下,让我们和他们一起等候火把节。

坨坨肉是彝族宴客至尊,是婚丧节庆、坝坝宴的核心菜肴。如今大家日子都好过了,随时随地都可以吃上坨坨肉,但是在火把节上吃上坨坨肉特别有意义。

等待彝族火把节,等待一场节日的盛宴。

方兴未艾的县城工地上张灯结彩,金阳人身着盛装,围着火堆跳舞,举着火把奔跑。火把节结束后,大家围坐在火堆周围。

坨坨肉端上来啦!

坨坨肉是名副其实的,拳头般大小、棱角分明的厚实肉块被豪爽地堆叠在新鲜芭蕉叶上。肥肉部分是凝脂般的乳白,瘦肉部分是深沉的赭红或诱人的酱色。金阳人告诉我们,古代彝族的狩猎时代,彝族先民们在狩猎获得猎物后,为了方便食用和保存,会将猎物切成大块,直接用火烤熟或煮熟。这种简单的烹饪方式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坨坨肉。做法是简单的甚至原始的,肉香也是最原始、最霸道的,没有繁复的香料喧宾夺主,没有复杂的工序焦急等待,是猪肉在大锅清水炖煮后肉香的彻底释放。坨坨肉的做法和肉香是简洁的是一眼可以看透的,就像豪爽的彝族人,也是一眼就可以看透的。

当有着一丝丝山林草木清新背景的肉香钻入鼻腔深处,一股鲜明跳跃的花椒辛麻味会突然“刺”出来。这是金阳山林野花椒特有的辛香与清冽,就像刚才我们举起的火把上一串细小的火花,瞬间点燃了原本醇厚的肉香,让香气变得立体而活泼起来。金阳是中国青花椒之乡,102万亩青花椒林,这是金阳坨坨肉最有滋有味的背景。

吃一口金阳坨坨肉,仿佛吞下了一小块大凉山的豪情与野性。

读《水浒传》,最能打动我们的是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放,吃金阳坨坨肉绝对有梁山好汉的英雄气,但是面对那拳头大小的坨坨肉,也确实需要勇气。

金阳人捧上他们的甘蔗酒,金阳的甘蔗面积没有花椒面积大,但是也非常壮观。关键是金阳的甘蔗生长期长、光照充足,听着金沙江的波涛声,金阳甘蔗特别有名,甘蔗酿出的酒独特爽口,一碗酒下去,完全忘记了坨坨肉的“体量”,才发现坨坨肉尽管“体量”大,但是一点不油腻,肉特别清香细腻。

歌声响起来,是彝族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作词、吉克曲布作曲的《彝人之歌》:

我曾一千次守望过天空,

那是因为我在等待雄鹰的出现。

我曾一千次守望过群山,

那是因为我知道我是鹰的后代……

大家放下筷子,放下酒碗,放下所有的烦恼和忧愁,大声唱起来,曲调在心里,歌词在心里,每一个人脸上都充满着热爱和力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