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张斌
11月14日,在成都举行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学术交流活动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马来西亚国家委员会前主席张建文以《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为题,分享了四川以“文化地图”解读古建筑内涵的做法。

张建文现场分享。主办方供图
“一座古建筑站在那里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成为有文化的载体,才会激发起我们的探索欲。”分享开场,张建文便开宗明义。
他以四川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都鼓楼清真寺为例。这座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八年的古建筑,具有重要价值。如,1939年梁思成在考察期间对该寺进行测绘记录,其照片收录于《梁思成西南建筑图说》;学者刘致平1941年发表专文,对其建筑形制进行研究。
张建文介绍,由西南交通大学与同济大学团队绘制的“文化地图”,不仅记录了建筑本身,更追溯了其背后一群人的迁徙史、社区演变和文化交流。在他看来,这种方法将孤立的建筑置于广阔的历史地理脉络中,揭示了其作为文明对话见证者的独特价值,为后续所有保护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学术依据。
他还特别提及这张“文化地图”记录的生动细节,如在历史上曾遭受抗日战争时期的日军轰炸、2008年地震等破坏等。
张建文特别肯定了中国团队在保护成都鼓楼清真寺过程中对文化内涵的尊重,并称赞“这为亚洲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强调,任何修复工作,若不能为遗产找到恰当用途,都将失去文化价值,“我们不仅要修复建筑,更要恢复其精神内涵。”
针对下一步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工作,张建文给出3个建议:尊重文化内涵、最小干预、让利益相关方参与。“保护的艺术在于,在改变时不应破坏原有结构,同时要基于实地接触和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