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上草|王军:曾缄与程千帆、沈祖棻:蕲春门下的文脉传承

2025-11-18 16:34:0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王  军

黄门同源:北大师承的渊源

曾缄与程千帆的交往,始于共同的师承——国学大师黄侃(季刚)。1912年,曾缄入读北京大学,师从黄侃,因住在老师家门房,被同门戏称为“黄门侍郎”。这段经历奠定了他深厚的朴学根基与诗文素养。二十余年后,程千帆在金陵大学求学,亦师从黄侃,研习经学通论、《说文》《文心雕龙》等。他曾感叹:“黄侃先生谈经解字,谨严精辟,虽对学生要求严厉,但其课非听不可,挨骂也值得。”

共同的师门背景,使曾缄与程千帆虽年岁相差二十余载,却有着相似的知识结构与学术理念。曾缄在《与千帆同门话旧》中写道:“往在北京,与孙鹰若同住蕲春黄季刚先生僦屋,太学诸生目吾两人为黄门左右侍郎……君从绛帐称高第,我在黄门忝侍郎。”诗中既有对师门的深情追忆,亦暗含对程千帆学术成就的赞许。

雅安结谊:父辈与子辈的相交

1939年,曾缄出任雅安县长,与程千帆之父程康(穆庵)结为挚友。程康是近代诗人顾印伯的高足,诗宗陈后山,曾倾家资刊刻顾氏遗集,曾缄在《顾庐记》中盛赞其“师门风义,古今罕俦”。程康流寓雅安后,与曾缄、刘庐隐组成“三山诗社”,诗酒唱和,相濡以沫。

曾缄与程康的密切交往,自然延伸至其子程千帆。1940年后,程千帆因抗战辗转至四川乐山武汉大学、成都金陵大学任教,曾缄亦常因公务往来于雅安、成都之间。二人虽未长期同处一地,却通过诗文书信保持联系。曾缄在《寄千帆嘉州》中写道:“昔登凌云山,咫尺通乌尤。不到尔雅台,惟倚苏公楼……三川争喷薄,孤城俨漂浮。”诗中既描绘嘉州山水,亦寄托对晚辈的关怀。

文字知音:曾缄与沈祖棻的相互推重

沈祖棻(子苾)作为程千帆的夫人,是近代词坛翘楚,有“当代李清照”之誉。曾缄对其才华极为推重,曾为《涉江词》作序,称其“托生南国,游学上庠,出当代大师之门,为世间才子之妇。高材独秀,乃工小词”。序中特别提到她“国难之年,随夫婿程君千帆沿湘入蜀,备历艰苦”,并赞其词“言愁则一江春水,叹瘦而帘卷西风”。

曾缄还曾作《题沈祖棻女史和玉溪生无题诗后》:“世间才子漫纷纷,绝代词华沈祖棻。能为小郎移步障,直教夫婿擅微云。阳春白雪谁堪和,流水高山我得闻。回首蕲春旧桃李,一枝独秀竟逢君。”诗中不仅称赞沈祖棻的才华,更将她的成就视为蕲春黄门一脉的荣光。

诗学共鸣:唱和与词风交融

曾缄与程千帆夫妇的交往,不仅源于师门情谊,更基于深层的诗学共鸣。曾缄在《次韵答程千帆嘉州》中写道:“蕲春门下称多士,道是同岑却异苔。千顷至今思叔度,一瓢如子即颜回。知音偶接焦桐响,比翼还惊咏絮才。”诗中既以“叔度”“颜回”赞誉程千帆的学问人品,亦以“咏絮才”称许沈祖棻的文学造诣。

值得注意的是,曾缄的《雅雨词》中有一组《临江仙》,明确标注“借同门千帆夫人沈祖棻《涉江词》韵”。这组词以雅安风物为背景,抒写宦游思乡之情,如“清绝苍坪山下路,重来还杖邛枝”“临尽黎风兼雅雨,消磨当日豪情”等句,既可见地域特色,亦暗含对沈祖棻词风的借鉴与呼应。

患难相扶:乱世中的文人情谊

抗战时期,文人学者流离转徙,曾缄与程千帆夫妇亦不例外。程千帆曾携沈祖棻避难安徽屯溪,后辗转于长沙、武汉、重庆、康定等地,生活艰辛。曾缄虽身居县长之职,亦深感“八口无归参幕府,一钱不值卖文章”的困顿。

在此期间,曾缄对程千帆夫妇多有关照。1942年,曾缄卸任雅安县长,作《将去雅州移居成都留别湄公十七翁》,诗中“旅食累累携八口,宦游忽忽过三年”之句,既是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亦暗含对流离文人的共情。程千帆后来在悼念沈祖棻的词中写道“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二十年”,这种对“文章知己”与“患难相扶”的珍视,与曾缄等人的交往一脉相承。

余音不绝:文脉的延续与回响

1949年后,曾缄执教四川大学,程千帆与沈祖棻亦在武汉大学等地继续学术与创作。虽山川阻隔,但文心相通。曾缄晚年整理《三山雅集》旧稿,见诗稿“已为蠹鱼渊薮”,作《木兰花慢》追忆往事。

1977年,沈祖棻因车祸不幸逝世。而曾缄虽已离世,但他与程千帆、沈祖棻的交往,却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人精神史的一页缩影。他们以师门为纽带,以诗文为桥梁,维系着文化的传承与文人的风骨,其情谊与成就,至今仍为学界所铭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