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卧岁月长廊——樊增雄诗集《大木叉史诗》序|西岭雪·品读

2025-11-18 16:34:18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黄勇

尚仲敏

樊增雄毕业于重庆大学冶金系,和我是校友。准确地说,是我的师弟,我比他高一个年级,读的是电机系。我们都是工科出身,但喜欢文学。在繁忙的功课之余,我们创办了重庆大学首届文学社,并油印出版了文学刊物《荒原》。樊增雄是其中的活跃分子,和我过往甚密。后来在中国诗坛影响深远的“大学生诗派”,就源于那时的重庆大学。樊增雄虽然不是核心成员,但也参与其中,见证了中国当代诗歌从朦胧诗向第三代转型的历史节点。可见,作为诗人身份的樊增雄,他的底蕴和资历是非常深厚的。


岁月如梭,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樊增雄转战多个行业,一路走来,静卧岁月长廊,历经岁月沧桑和社会巨变,但诗歌写作始终贯穿了繁忙的人生。他一直笔耕不辍,这部厚厚的诗集《大木叉史诗》,就是他作为优秀诗人的成果体现。

我想从我本人的角度,揣摩樊增雄为什么会给自己的诗集取名《大木叉史诗》。“大木叉”指的是《西游记》中的角色——木叉(又名木吒,即木咤),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二个儿子,哪吒的哥哥。在《西游记》中,观音派他去协助唐僧师徒收服沙僧。

但读完《大木叉史诗》,我发现所有的诗都和“大木叉”无关。在这里,樊增雄只是用大木叉作为隐喻,彰显他的自嘲、调侃、幽默和低调。“叉”这个字本身是一种武器(如钢叉),会给人一种“拿着大棍子或叉子”的武夫印象。樊增雄内心的清澈和聪慧,与武夫何干?

《大木叉史诗》一共分为4辑,第一辑“古驿道之恋”,写的是樊增雄的故乡。人生漫漫,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理上的故乡,那是永远也回不去的故乡。为什么会有诗歌?诗歌的使命就是回到故乡,在虚幻的文字里,孜孜不倦地抵达这片心灵的净土。樊增雄在这一辑里多次写到老屋、归乡、父亲、母亲、奶奶、外公,还写到老家独有的摆渡船,每一个人物和场景都历历在目、清晰可见,并且饱含深情。

第二辑“钒都畅想曲”,和樊增雄的工作有关。作为冶金系统的高级工程师和管理人员,樊增雄坚持抒写当下和现场,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我历来认为,真正好的诗歌,永远离不开当下和现场。真正优秀的诗人,总能抓住肉眼可见的鲜活事实,并用一种突如其来的语言方法,呈现其中鲜为人知的诗意。樊增雄做到了,他的方式尽管粗放,但真实、贴切、毫不含糊。

第三辑“蜀都时空长调”,写的是天府之国。地域性写作是当代诗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种难度写作。因为弄不好就会落入“咏物感怀、触景生情”的中学生作文式的俗套。樊增雄似乎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绕开了风物的地理陷阱,写出了不一样的时空长调。

第四辑“我在百岁的路上等你”,更多地抒写对时代的颂歌。节奏明快,语言大起大落,读来酣畅淋漓。

我想提醒我的师弟樊增雄,美好的事物随处可见,但在漫长的岁月长廊里,坎坷也无处不在。

(《大木叉史诗》,樊增雄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2025年10月)




作者简介

尚仲敏,出版诗集《始终如一》《尚仲敏诗选》《只有我一个人在场》,获得2022年度川观文学奖诗歌奖、首届草堂年度诗人奖、第七届天问诗人奖、封面新闻2019年十大诗人奖、第四届昌耀诗歌奖、2022年十大华语诗人奖、第六届河南十佳诗人奖、第七届桃花潭国际诗歌节中国杰出诗人奖。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诗歌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