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泽兵
一位女同学生孩子后,由于没有老年人帮着带小孩,丈夫又经常出差,家庭的重担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强撑:每天除了照顾小孩饮食起居,还得买菜做饭、整理家务。产假结束返岗上班后,每天早晨8点前将小孩送到托管机构,自己再挤一小时地铁到单位上班。下班后又匆匆赶去接小孩、操持家务。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她没有抱怨,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阳光快乐的心态。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件事是,再苦再累她都坚持网购鲜花,数年来从未间断。在晚上照料小孩入睡后,将快递来的鲜花取出修枝、插瓶、摆放,让整个房间始终保持着勃勃生机和淡雅花香。
我被这位同学热爱生活的心深深感动了,她却不以为然地说:“辛苦劳作一天后,闲下来侍弄花草,既可以放松身心,更可以陶冶情操。当花儿的芬芳沁入心脾,所有生活的累都烟消云散,只留下享受生活的无尽满足。生活本身无所谓劳累与轻松,主要看我们如何去面对和调节。”她边说边深吸一口新鲜空气,满满的陶醉状。
我开始反观自己。工作忙碌起来有时就开始抱怨,总感觉自己付出得多、得到很少。当养儿育女等家庭琐事叠加时,自己的负面情绪更甚,以至于有时将不满发泄到家人身上。长此以往,自己陷入了辛苦生活、不停抱怨的怪圈,日子过得如嚼腊般无味无趣。
我试图向这位女同学学习,慢慢调整心态去适应繁忙的生活节奏:开始减少对手机的依赖,除了必要的生活群、工作群之外,主动退去不少微信群,删除那些可有可无的公众订阅号,微信提醒嘀嘀声锐减,生活有了更多个人空间;专注于享受亲情时光,周末闲暇时与家人一起散步,和孩子一起捧着童话书进行“亲子共读”、玩拼乐高等游戏,隔三岔五打电话与远在老家的父母嘘寒问暖;感恩和犒劳热爱生活的自己,在忙碌一段时间后,抽半天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打一场乒乓球、看一场电影、吃一顿美食、读一本好书,甚至于什么也不做、静坐于公园发发呆,都不失生活的乐趣;重拾学生时代“旧业”,准备一个专门的本儿写日记,夜阑时分提笔与心灵对话,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诉于纸间,看着那些无比熟悉的字迹,往往陷入自我感动之中;将儿子成长的视频和照片按月份进行整理,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冲印出来装进影集、附上当月成长中的重要事件形成“月志”,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翻看泛黄的老照片或发表自己文章的旧报刊,回忆照片中的场景、文章承载的情感历程,沉醉于经历的种种美好,感谢岁月的馈赠……繁忙的工作、家务之余享受着生活赐予的幸福,日子开始变得丰腴、生动起来。
不是生活选择了你,而是你定义了生活。无论你富有还是贫穷、工作忙碌还是闲适,只要你认真生活,怀揣美好用心经营,就好比达芬奇把画画好、莫扎特把曲谱好、但丁把诗写好一般,我们完全可以把每一天的日子都过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