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籍艺术家曾杨:将巴蜀地域文化融入创作,用传统的“慢”回应时代的“快”

2025-11-19 15:28: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三星堆,古蜀文明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漆艺,四川最具代表性的非遗之一。以它们为灵感的艺术创作,在意大利斩获大奖。

当地时间10月26日,第十五届佛罗伦萨国际艺术与设计双年展落幕,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副院长、青年艺术家曾杨的“巴蜀非遗与巴蜀科幻美学”系列,兼具东方底蕴与当代视野,获得本届双年展主席特别奖

本届双年展主席雅各布·切罗纳表示,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跨越时空界限,传递共通的人文价值”。曾杨将巴蜀地域文化基因与当代艺术语言深度融合,在绘画、装置等创作中构建起东西方审美对话的桥梁。

近日,在其位于成都城南的一间工作室里,曾杨接受了四川在线记者专访。

 

历时三年,以脱胎漆艺“手作”小汽车

曾杨申报参加本次佛罗伦萨双年展的作品主题,是“巴蜀非遗与巴蜀科幻美学”。有趣的是,其中《脱胎漆车计划》这件作品的原型,却是一台看似与“巴蜀”距离十分遥远的“菲亚特126P”型小汽车。

曾杨作品《脱胎漆车计划》,大漆、夏布、棉布、瓦灰、金箔、铜箔、矿物颜料,295×130×140cm,2021年

作为一名“80后”,曾杨对汽车有一种特殊的喜爱,尤其是那些见证了时代变化发展的车型。改革开放后,菲亚特126P是最早出口到中国的小汽车之一,曾杨认为它代表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体记忆。2016年,他从北京淘回一辆破旧的菲亚特126P,隐约觉得可以用于创作。

他想到了自己大学所学、也是四川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漆艺。“汽车是工业时代标准化批量化生产的标志,而漆艺作为我国代表性传统手工艺,是无法借助批量化流水线完成的。”曾杨认为,汽车的“快”与漆艺的“慢”,可以形成一种有趣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人们的思考。

正如作品名称所示,《脱胎漆车计划》是一件脱胎漆器,其内部没有金属框架,而是靠亚麻布、刮灰、上漆,一层层塑型、打磨、抛光而成,相当于曾杨全手工“搓了一台车”。“以传统材料置换工业文明里的金属、塑料,用中国哲学里的‘慢’,去消解或者说回应时代的‘快’。”

曾杨在创作中

《脱胎漆车计划》创作历时三年,曾杨带着学生,用传统工艺制作了1:1大小的车身,以及上百个汽车零部件。“大体量意味着结构不稳定。”由于没有胎体,缺乏支撑,漆车很容易垮掉,“材料配比如何调整,工艺步骤谁先谁后,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反复试验。”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既严格遵循传统漆艺,又符合自身美学表达的工艺,最终让作品“立起来”。

 

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在四川美术学院读本科和研究生时,曾杨的专业方向都是漆艺,这一选择受到同样搞美术的父亲影响。“他很早就给我灌输一个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越是需要上手的东西,就越是难以被替代。”

不过,在他读书的21世纪初那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突飞猛进,曾杨也一度忙着跟市场接轨,追求作品的“国际化”。后来,曾杨逐渐冷静下来思考:中国艺术家到底应该做什么?“以前觉得艺术创作应该自由,实际上后来我们发现,个人价值应该在大的时代背景中去实现。”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副院长、青年艺术家曾杨

曾杨的创作开始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2019年,他的个展“现实之墟”亮相德国杜伊斯堡,作品大量借鉴永乐宫壁画等传统元素。现场,曾杨谈到永乐宫壁画那些从上到下一气呵成的线条,外国嘉宾和观众纷纷发出“Amazing”(不可思议)的惊叹,“我觉得这就是文化的魅力”。

近年来,他开始探索“巴蜀科幻美学”这一主题,入选本次佛罗伦萨双年展的另一件作品《星际系列-No.2》就是其中之一。

作品中有一些呈放射状的线条和色块,灵感源于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本来想画一个面具,但是这样太具象,反而不能‘讲故事’。”曾杨说,“纵目”可能代表了古人与宇宙深层次的链接,这是中外不同文明、不同文化普遍关心的课题,“有了这样的对话,大家才能相互理解。”

曾杨作品《星际系列-No.2》,布面丙烯,200×410cm,2024年

结合当代的观念和技术手段,以无需翻译的艺术语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是曾杨当前和接下来还将持续探索的课题。“在艺术创作中,用国际化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让别人能听懂、感兴趣,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传播中华文化。”

受访者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