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室枕溪流的带江草堂。张斌摄
四川在线记者张斌
室枕溪流,青瓦叠韵。在成都三洞桥畔,摸底河与西郊河在此温柔相拥,一座白墙灰瓦的川西民居已在此静默守候近九十载春秋。赭色店招上,“带江草堂”四字,古朴厚重。
这座被列为“成都市历史建筑”的老宅院,不仅是一家“中华老字号”餐厅,更是一处用味觉书写历史的鲜活博物馆。
草堂烟火:从地摊小店到餐饮地标
1937年初,简阳人邹瑞麟独具慧眼,相中三洞桥这段被文人雅士称为“带江”的河道,在此搭建起几间简陋草房,创办茶园。最初这里只是售卖小吃的简易茶肆,因地处城郊,成为市民休闲饮食、呼朋唤友的聚集地。
“老虎灶上,七八个铜壶炊烟升起”,“凉粉、凉面、锅盔、花生糕……各类小吃应有尽有。”学者石维明在文章《“带江草堂”的滋味》中这样写道。炊烟袅袅中,这里不仅抚慰着人们的胃,更折射出老成都人悠闲的生活节奏。
生意日渐兴隆,邹瑞麟将草房改建为青瓦红柱的雅阁,在河边营造亭台楼榭,摆上文房四宝。新店改造后,从“三江茶园”改名为“带江草堂”。一名之易,境界全出。
此后,国画大师张大千到成都筹备抗日美术展览,文化界在带江草堂设宴。当“大蒜烧鲢鱼”上桌,张大千品尝后连连称妙,呼邹瑞麟为“邹鲢鱼”。这个亲切的称呼不胫而走,成为成都餐饮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道菜的精髓在于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现任主厨师傅介绍,“我们选用生态养殖的土鲢鱼;大蒜必选独蒜;郫县豆瓣要选陈年佳品。”这道传承近百年的“大蒜烧鲢鱼”,采用独特的“软烧慢炖”技法。“火候是关键,要慢火细煨。成菜要达到酸甜微辣的鱼香复合味型,色泽透红透亮,鱼肉嫩而不散。”其技艺经过师徒口传心授,至今已传至第五代。
墨香余韵:名人雅士的成都客厅
带江草堂自创立之初,便成了成都著名的文化客厅——
创始人邹瑞麟自小喜爱诗文和川剧,结交了众多文艺界名人。张大千、徐悲鸿、李劼人、华君武,川剧名家周慕莲、黄佩莲等都是这里的座上客。
1959年,郭沫若考察“王建墓”后到此就餐,即兴挥毫留下“三洞桥边春水深,带江草堂百花明。烹鱼斟满延龄酒,共祝东风万里程”的佳句。这首诗至今仍嵌在饭店大门的墙壁上。漫画大师华君武也曾在此留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若兼得,我选邹鲢鱼”的妙语。
店内珍藏着著名书画家赵蕴玉的真迹,而“紫苔”“南浦”“金粟”“玉垒”等雅间的命名,无不透露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包间既是就餐空间,也是文化展厅。”饭店负责人黄志高说。

带江草堂外观。刘杰瑞摄
老店传新:在坚守与创新间前行
除了声名远播的“大蒜烧鲢鱼”,“太白酱肉”也是带江草堂的招牌菜之一。
这道菜精选优质猪肉,辅以二十余味名贵中药材,经古法腌制而成,成品爽口化渣、肥而不腻,素有“赛火腿”之誉。“每年售出上万斤的太白酱肉,不仅是老顾客离店必带的伴手礼,更是带江草堂的味觉象征。”
同时,如红油夫妻肺片、樟茶仔鸭等经典川菜,也始终在菜单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顾客回味传统、寻找老成都情感的味觉载体。
在坚守根本的同时,带江草堂也积极推动菜品创新。厨房团队依据时令变化,每季推出新菜品:冬季开发养生汤锅,夏、春、秋则推出时令菜品。
目前,带江草堂用餐人群以怀旧顾客为主,海内外返乡游客也来此寻找成都的旧时味道。为吸引年轻消费者与外地游客,老店在空间体验上作出了调整:改造后的院落既保留了老木梁柱等历史元素,也增强了舒适性与现代感。
“我们要守住根本,但也要顺应时代,”黄志高表示,如今不少人聊起川菜仅有“麻辣”等刻板印象,而在带江草堂这样的老字号,有种类丰富的川菜,有一批坚守匠心的师傅,“这或许是老字号最大的价值,也是我们最想守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