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博物院藏明代江渎神及二神妹青铜造像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吴梦琳
水文化,一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11月19日,江渎文化与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博物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江渎文化与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交流与探讨,解锁了古人的治水智慧和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把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四条大河称为“四渎”,而江渎,则位列“四渎”之首。“江渎神”作为中国古代国家祭祀的长江之神,是长江文明的重要象征,也是连接水文化信仰与治水实践的精神桥梁。从秦代“江水祠蜀”奠定礼制基础,到西汉成都江渎庙成为历代官方祭祀圣地,再到宋明清时期祭祀体系与水利治理深度交融,“祀江渎即重水利”的治理智慧贯穿始终,凝练了古人敬畏自然、系统治水的哲学思想。四川博物院珍藏的明代成化六年铸造的江渎神像作为全国唯一存世的青铜江渎神像,是千百年来长江祭祀具象化的代表,也是古人“敬畏自然、感恩江河”的生动见证。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旨在齐聚全国专家学者,共商江渎文化发展,共寻江渎文化深层内涵,共谋长江水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自古以来,中国先民就因水而居,因水而兴,对江河怀有敬畏和崇拜之情,江湖是中华民族水文化信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我们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智慧。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江河文化可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历史和人文支撑。
江渎文化,也是解锁四川“治水兴蜀”历史的文化密码。从李冰建堰立祀,到后世借祭祀凝聚民力、兴修水利,江渎文化所代表的敬畏自然、系统治理的智慧,已深深融入天府之国的文化血脉。它与都江堰“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工程哲学相得益彰,形成了“以祀促治、以治固祀”的良性循环。今天的四川,是长江水源重要涵养地和生态屏障,肩负着守护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重大责任。江渎文化所蕴含的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内涵,也与生态文明理念契合。
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学者还梳理了中国江渎神崇拜的发展源流,详解了从大禹疏而不堵到李冰父子因势利导等中国古代的治水智慧。四川博物院青铜文物研究中心也宣布成立。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主任郭军涛介绍,未来将以四川博物院藏明代江渎神及二神妹青铜造像展开文物保护利用,让江渎文化更可知可感。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四川水利系统大力发掘、传承和弘扬蜀水文化,推动了都江堰、东风堰、通济堰、湔江堰等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目前四川拥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数量已位居全国前列。未来,还将继续深挖江河文化的内涵价值,推动江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贡献力量。
此次研讨会由四川博物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宣传出版中心和四川省水利厅信息中心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