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则臣揭秘:《人民文学》是如何在直播间圈粉百万的丨品质立刊 使命铸魂——第三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

2025-11-25 17:19:1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摄影 向宇

11月25日,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首次设立的“文学期刊创新发展分论坛”上,《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徐则臣的主旨报告,带着一本老牌文学期刊的转型底气,直击行业痛点。“好内容是王道,但再好的内容,藏在纸页里也怕巷子深!”他一开口,就道出了传统文学期刊的共同困境。

徐则臣作主旨报告

作为1949年创刊的“新中国第一本文学期刊”,《人民文学》曾面临互联网浪潮的猛烈冲击。“不是我们不想变,是怕变错了丢了根本。”徐则臣坦言,直到2022年启动“人民阅卷”行动,杂志才真正下定决心“开门办刊”。他记得,最早只是开通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作品试读和评论,没想到开放评论区后,读者的真知灼见源源不断。“有读者说‘老刊要接地气’,这句话我们记在了心里,后来直接把优秀评论登上刊物封页,让读者当‘阅卷老师’。”

真正的突破,始于一场直播间的“文学寻亲”。徐则臣至今记得,2024年1月23日那个晚上,《人民文学》作为首家走进“与辉同行”直播间的文学期刊,邀请梁晓声、蔡崇达围坐畅谈“文学与生活”。“开播前还在忐忑,怕没人看严肃文学。”结果出乎意料,895万观众在线,上亿次点赞,近20万新订户涌来。“那一刻我们明白,不是读者不喜欢文学,是我们没找对和他们见面的方式。”同年12月,莫言、梁晓声带着4位普通读者再进直播间,700多万浏览量又卖出2.9万套刊物,“文学对谈也能成爆款,这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如今的《人民文学》,早已不是只守着纸刊的“老古董”。徐则臣说,杂志的新媒体矩阵从门户网站、微博一路扩展到抖音、小红书,甚至还有了播客账号“小宇宙”。“我们做《文学三缺一》短视频,聊期刊插图、新大众文艺,年轻人爱看;在小红书开‘文学经典考古组’,把老作品翻出新花样。”更让他认可的是2025年成立的融媒体部,一群年轻编辑挑大梁,策划的越剧《我的大观园》相关内容,直接助力当期刊物赠销1万册,“沉默的荣耀——《人民文学》的那些谍战小说”文案,单篇浏览量就过万。

北京地坛书市的经历,让徐则臣看到了线上线下联动的力量。“我们搞加关注免费盖章、发小红书笔记送老稿纸,一下子吸引一万多人来摊位。”最终,公众号新增关注4446人,小红书粉丝涨了1026人,话题热度提升10万,“销售额近3万是意外之喜,更重要的是让年轻人愿意走近我们。”

谈及转型中的不足,徐则臣毫不避讳:“思维还不够活,人才也缺,王牌新媒体产品还没真正立起来。”他表示:“下一步,我们要搭自己的直播体系,继续跟头部流量合作,还要主动对接AI新技术。《人民文学》的根在优质内容里,但未来一定在现代传播格局中,老刊也要潮起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