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摄影 向宇
11月25日,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文学期刊创新发展分论坛”在成都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结合行业现状与时代变革,为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给出深刻思考。

阿来
“当技术浪潮席卷而来,文学期刊不能只做内容的‘搬运工’,更要做文学生态的‘守护者’。”阿来开篇直指核心。他谈到,互联网时代的冲击曾让传统文学期刊误以为只是载体的迁移,如今AI与智能技术的发展,正从根本上改变读者的文化接受习惯,甚至颠覆传统教育体系,这对以“育人化人”为使命的文学期刊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阿来坦言,当前文学期刊面临着“精气神”消退的困境,尤其是在基层期刊中,不少编辑将这份工作仅视为“饭碗”,失去了过去那种对文学的热爱与发掘新人的热情。他以莫言早年被基层期刊《莲池》(现名《荷花》)编辑发掘的故事为例,感慨道:“当年编辑能顶着严寒千里迢迢寻访作者,如今这样的坚守与热忱正在消散。而基层期刊最核心的价值,恰恰是为文学培育‘小花小草’,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
面对变革,阿来提出,文学的尊严在于其不可替代性。“AI能归纳过去、整合套路,却永远创造不出新的思想与情感。”他强调,文学期刊的破局关键,一是要坚守“文以载道”的初心,用优质内容滋养心灵、引领审美;二是要明确不同层级期刊的定位,头部期刊打造“参天大树”,基层期刊培育文学土壤,形成良性生态;三是要重塑编辑的职业信仰,通过机制创新,让真正热爱文学的人留在岗位上,持续为文学注入新鲜血液。
阿来分享了自己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他在上海一个刊物发表作品后,《四川文学》的编辑曾辗转两天车程,冒着严寒到他的老家寻访,只为争取他的稿件。“这样的故事,如今在很多省级、地级文学期刊中已经很难见到了。”他直言,文学期刊的生命力,终究源于对文学的信仰与对新人的扶持,这是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四川现在还有绵阳、阿坝、凉山等多地市州的基层文学期刊,它们成不了《人民文学》,也比不过《四川文学》,但它们是文学生态里的小花小草、灌木,没有它们,参天大树也长在沙漠里。”阿来说,“可现在有些基层期刊,别说创新突破,连当年那种发掘新人的热情都快没了,编辑没了信仰,刊物也就没了魂。”他最后提到,“我们最近也在想办法,能不能在公务员招考之外,开辟新路径,找到那些真正热爱文学、相信这份工作有意义的人来做编辑,不然文学期刊的根就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