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11月25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特展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开展,展览以文物、文献、模型及多媒体展项等多种方式,系统呈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演进、文化内涵与遗产价值,揭示了北京中轴线所体现的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31日。

展览现场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全长7.8公里,由钟鼓楼、故宫、天坛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组成,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它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2024年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瑰宝成为全人类共同守护的永恒遗产。
本次展览,是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后的首度京外展示。展览以“中轴源流”“轴贯京华”“永续传承”三大单元为叙事脉络,全面梳理了北京中轴线从理念萌芽、格局奠定到当代延展的完整演进历程和规划理论。

中轴线永定门石刻
展览主策展人薛雅丽介绍,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天法地”“居中而治”的核心理念,对都城规划也影响深远。在展览上,既可以看到中国先秦至隋唐宋辽金时期都城轴线的发展脉络,展现中轴规划从部分元素雏形到单一宫城轴线再到都城轴线格局的完善过程,也专门聚焦了元明清三代北京城改扩建及北京中轴线的营建历程。“中轴线不仅是政治的轴线,也是文化融合的纽带。北京中轴线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都城轴线,以元大都奠定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壮阔格局为起点,经明承元制拓展丰富、清循前例强化精进,三代匠师薪火相传,终成见证皇家礼制、宗教文化与市井生活交融共生的都市脊梁,呈现出‘礼乐和鸣、三教共融、官民同城’的文化共生画卷。其规模、格局与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建设之杰作和典范。”

建筑构件
展览生动呈现了北京中轴线的近现代转型与申遗之路。它的成功申遗,为世界城市规划史提供了东方范本,也为全球遗产保护贡献了中国经验。展览还突破传统文物展的静态格局,进行了交互沉浸式设计。
现场打造了16米长的中轴线全景微缩模型,结合三维动画解析遗产点,可以让观众虚实交融漫步7.8公里轴线。同时,重现《徐显卿宦迹图》、雍正帝祭先农坛图卷等15项多媒体场景,通过礼仪场景的生动再现传递历史文化内涵。此外,专设“各美其美”专题,将北京中轴线与平壤城、罗马城、巴黎等世界城市轴线案例对比,在文明互鉴中凸显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独特性。

元代蓝琉璃花砖
本次展览由北京市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指导,三星堆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主办,是三星堆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主题系列特展”的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