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热议期刊高质量发展:内容质量是“金标准”,但不应止步于此丨品质立刊 使命铸魂——第三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

2025-11-25 18:41: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余如波 摄影 李强

“近年来,杂志发行量持续上涨,每年增幅都超过10%。”11月25日下午,第三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期刊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分论坛”在成都举行,《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副总编辑赵洪俊给出的一个数据,让同行们很是羡慕。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秘诀何在?记者在论坛现场发现,不少具有相似经验的期刊,都在内容本身和内容之外下足了功夫。不少期刊负责人认为,期刊的物质载体是纸,但期刊高质量发展应该超越纸,“守正创新”前景广阔。

论坛现场

内容是核心,一流期刊要刊载一流成果

“内容质量是科技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是一流期刊的‘金标准’。”谈及“期刊高质量发展”这个话题,《中国科学》杂志社总经理王志欣开宗明义。她的重要“论据”,是两大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和《Science》,“能够在这两本期刊上发文,可以说证明了成果的重要性和引领性。”

王志欣表示,《Nature》和《Science》能够被大家一直推崇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发表了科学技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例如前者报道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并永远改变了生物学;后者报道了阿波罗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火星表面图像等重大成果和发现,深刻地改变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所谓的一流期刊,是因为刊载了一流成果。”王志欣介绍,《中国科学》创办于1950年,目前杂志社旗下一共有17种期刊,在过去75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与中国科学同行为初心,致力于刊载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

这番话引起了不少嘉宾共鸣。“重庆出版资源相对较少,但‘少’不是干不好的理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市版权局)局长马然希说,重庆有143种期刊,仅占全国总量的1.43%,但依托于服务地方发展,医药卫生、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期刊已形成集群优势,《镁合金学报》《烧伤与创伤》等排名全球前列。

同时,集群化办刊积累的高质量内容,也为期刊下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中国激光杂志社现有8本英文期刊和4本中文期刊,“我们希望在光学垂直学科领域建立一个大模型。”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助理兼中文期刊部部长何卓铭说,依托足够精准的数据和技术的支持,可以摆脱通用大模型的一些弊端,避免AI“一本正经地瞎说”。

论坛现场

打造多方位、多媒体、多层次的传播体系

“2024年以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按照主管部门要求,推出了多期‘文化中国行’专刊,深度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赵洪俊的分享迅速“离题”:“依托这些核心内容资源,我们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人文历史类的图书,获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国家人文历史》的业务领域早已超越纸质载体。赵洪俊说,目前,杂志社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主流专业媒体矩阵为核心,以影视创作、文化展演、文创产品等为延伸的业态矩阵。例如,与北京卫视共同打造、聚焦传统戏曲题材的栏目《最美中国戏》,在B站的评分高达9.7分,全平台总曝光量超过60亿次。

在赵洪俊看来,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应该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正是根本,创新是动力,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推动高质量发展向“内容+”拓展,不少期刊作出了自己的尝试。《中国科学》杂志社根据学科特色,不断创新和丰富出版形式,例如旗下《信息科学》依托在线平台,把论文内容进行可视化呈现,目前已涵盖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

“我们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多方位、多媒体、多层次的光学科研传播体系。”何卓铭说,中国激光杂志社打造了5个微信公众号,开通了视频号、B站、喜马拉雅等社交媒体账号。“比如‘五分钟光学’,就邀请院士、主编,通过5分钟的时间介绍自己的学科,让青年学生了解光学科研工作。”

他们甚至做了一个聚焦全品类光电产品的“商城”,方便青年教师、学生采购产品。“类似于光学界的淘宝。”何卓铭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让广大光学科研工作者第一时间找到需要的光学元件,让他们的科研工作更加简单高效。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