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浪潮下,文学期刊如何守住“文心”?丨品质立刊 使命铸魂——第三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

2025-11-25 18:41:2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摄影 向宇

11月25日,第三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文学期刊创新发展分论坛”在成都举行。作为本次论坛首次设立的专题分论坛,这场文学期刊界的盛会汇聚了全国著名作家、诗人、编辑、学者,用观点碰撞,破解AI时代文学期刊的生存密码。

圆桌对话

名刊名编直面行业痛点

“传播形式可以变,但文学的初心不能变!”主报告环节,《人民文学》主编徐则臣、《小说选刊》主编付秀莹、《十月》副主编谷禾、《当代文坛》执行副主编赵雷、《天涯》副主编李宁、全国文学报刊联盟副秘书长张月等嘉宾,分享了各自的办刊实践与思考,勾勒出文学期刊多元化的创新图景。有的通过短视频讲作家故事、直播探编辑部,让严肃文学突破圈层;有的借助AI技术辅助选题策划,精准捕捉“被忽略的文学声音”;还有的深耕30年“民间语文”栏目,让普通人的文字登上文学殿堂,彰显文学的人民性底色。

与此同时,张月抛出的一组数据也毫不避讳地戳中了行业痛点:近5年,全国文学期刊的新媒体用户增长超300%,“青年作家专栏”“读者共创”等形式成为新的增长点,但“内容同质化严重”“年轻读者黏性不足”“基层传播力薄弱”等问题,仍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绕不开的难题。

阿来作演讲

阿来呼唤文学尊严与生态坚守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的演讲,让论坛的思考多了几分沉重。“当AI能整合套路、归纳过去,文学期刊的尊严在哪里?”阿来认为:“AI能模仿套路,能拼凑文字,可它永远创造不出新的思想、新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文学期刊最珍贵、最不可替代的底气。”

谈及基层期刊的现状,阿来透露:“当年《莲池》的编辑,能顶着严寒千里迢迢去乡下寻访莫言,就为了一篇稿子。可现在呢?这样的热忱正在一点点消散,不少基层编辑只把这份工作当成谋生的‘饭碗’,哪里还有当年那份对文学的敬畏与热爱?”

“四川现在还有绵阳、阿坝、凉山那些地方的基层文学期刊,它们成不了《人民文学》,也比不过《四川文学》,但它们是文学生态里的小花小草、是灌木,没有它们扎根土壤,再高大的‘参天大树’也只能长在沙漠里。”阿来的话赢得全场掌声。

圆桌对谈共探破局之路

圆桌对谈环节,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罗伟章与《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民族文学》副主编朱零、《收获》执行主编钟红明、《小说月报》执行主编徐福伟、《青年作家》主编熊焱等嘉宾,围绕“新时代文学期刊发展的经验、问题与对策”进行了对谈。嘉宾们坦言,在新业态的强烈冲击下,“纯文学观与大文学观的平衡”“传统办刊模式与创新传播的融合”“年轻受众的持续吸引”等,是所有期刊共同面临的挑战,而这些挑战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变革中守住文学的本质。

针对这些难题,大家分享的实践对策也愈发清晰:通过“乡村赋能”等特色栏目让文学深度扎根现实生活,用新媒体互动、读者共创等形式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借助“Z世代沙龙”“青年作家训练营”等活动点燃年轻群体的文学热情。“编辑要当好‘守门人’,守住内容的品质底线;更要当好‘播种者’,培育文学新人、唤醒大众的文学情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