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卢星宇 摄影 向宇
11月25日,第三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分论坛——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创新发展在成都举办。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浪潮中,应如何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创新发展?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圆桌对谈现场
以原创为导向 重构评价体系,深耕专栏策划
构筑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与运行机制,是激发学术期刊创新活力的基石。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徐拥军表示,“要以原创性为导向,促进学术期刊质量的全面提升。”在他看来,当前期刊发展亟需创新学术评价体系,推动从绩效导向转向生态导向,从效率至上转向多元共生,形成有利于学科共生、青年学者成长、期刊健康发展及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新型评价机制。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文化论坛》主编喇明英分享了“期刊与智库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她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为例,介绍了将期刊发展与智库建设归口同一部门管理的机制创新。通过在选题策划、成果转化和人才资源等方面进行整合,推动“智库+期刊”的深度融合,有效服务科学决策与国家战略需求。

喇明英作分享
当前,众多综合性学术期刊都面临着同质化的困境,应如何突破?河北学刊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把增强认为,重点专栏是期刊表达学术思想、引领学术前沿、凝聚学术共同体、提升品牌辨识度的重要载体,要以重点专栏为抓手,打造高质量的“拳头产品”,形成“重点引领、整体协同”的良好内容生态。

把增强作分享
“选题策划是综合性期刊实现突破的关键。”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表示,应通过可持续的专题策划,形成集群效应,以此提升期刊核心竞争力与独特风格。“以明晰的问题意识为主导,打破学科界限,可有效避免综合性期刊‘学科拼盘化’的弊端。”
人工智能浪潮下 学术期刊发展机遇与挑战共存
在随后进行的以“人工智能给学术期刊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的圆桌对谈上,与会嘉宾围绕学术期刊如何在数字时代技术变革中把握方向、紧跟时代步伐展开讨论。
“人工智能已对学术生态产生了全方位影响。”《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傅旭东表示,AI不仅极大提升了科研效率,更在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中催生了基于大模型的新研究范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周维东提出,当前AI的写作与智能投稿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AI作为一种“便捷式的百科全书”,正驱动着学术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
面对AI的冲击,编辑角色将如何演变?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敬尧认为,AI在初步审稿、检查错误等基础工作中能有效赋能编辑,但人类编辑的存在仍不可被取代。“综合性期刊的编辑队伍需要更具流动性和跨界性,符合期刊的个性定位、前沿栏目的策划、国际传播的把握,这些战略性工作AI尚难胜任。”在人工智能时代已然降临的今天,他呼吁编辑应积极拥抱未来,与时代共进。
在畅谈机遇的同时,嘉宾们也对AI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保持着清醒的认知。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盛垒结合实践观察到,虽然现有的AI技术可以辅助鉴别与校对,但AI目前仍停留在助手阶段。“在内容创新、审美判断、意识形态风险把控和侵权鉴定上,人类编辑依然发挥着独特且关键的作用。”编辑必须加速提升内容整合与创新能力,主动学习新技术,增强人机协作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