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摄影 李强
媒体融合纵深推进,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作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之一的党刊如何突破“千刊一面”的同质化困局,补齐“内容浅表化”的传播短板,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11月25日上午,由中国期刊协会党刊分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承办的第三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论坛党刊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多家重要党刊的负责人及栏目负责人汇聚一堂,分享实战智慧,共同探寻党刊如何“破圈”生长。

主题演讲现场。李强摄
话语破壁:在破圈突围中“飞入寻常百姓家”
“传媒变革进入了AI+时代,是等着被边缘化,还是主动向主战场挺进?这已不是选择题,而是主流媒体必须过关的生死题。”“主题演讲”开场,湖南省委《新湘评论》杂志社社长、总编辑贺弘联的开场白道出了党刊人的共同危机感。
面对挑战,《新湘评论》的破题之道是推进话语变革。贺弘联提出,“党刊要少一点高腔高调,少一点爹味说教”,通过年轻态、轻表达实现理论宣传的“破圈”。他们打造“思政青年谈”栏目,用轻松语态对话年轻人;推出虚拟IP“辛小湘”,以独家视角赢得流量;更通过“上村山——辛小湘回乡记”等系列报道,让驻村干部的心路历程引发广泛共鸣。
在云南,云南省委《云岭先锋》杂志社社长杨梅分享了从“事迹材料”到“时代故事”的叙事革新。在报道人民法官鲍卫忠时,杨梅介绍道,一个细节让采访者动容:抢救室外,妻子的哭声被当事人的电话打断——“鲍局长我的钱怎么还没有要到?”当得知鲍卫忠正在抢救,对方愣住后转为暖心安慰。
杨梅介绍,在党刊典型报道时,《云岭先锋》正是通过挖掘细节张力、展现矛盾冲突、运用原生语言,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立体的形象,“让崇高精神可感可知,实现了深入人心的传播效果。”
特色突围:将地方化资源转化为内容硬核
“地方性从来不是传播的局限,而是党刊最独特的优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实践》杂志社总编辑江新辉的发言赢得与会者共鸣。
《实践》杂志深耕本土,将草原文化、红色资源、“蒙古马精神”等转化为内容硬核。他们策划的“风物内蒙古”系列,全网阅读量超300万人次;“内蒙古印象”融媒推荐活动总阅读量突破五千万,让地域标识成为全网关注的文化热点。
在安徽,安徽省委《江淮》杂志社总编辑马立钊提出了“编辑主导+专家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编辑团队深入基层调研,挖掘政策落地的安徽实践;智库专家提供学理支撑,确保内容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江淮》杂志社与知名音频分享平台合作,推出有声版,总视听人数达542万,实现了深度内容的广泛传播。
在四川,四川省委《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藏地阳光采编部的“藏视频”,两年多推出1300多条短视频,总点击量破亿,230余个作品达到10万+。“我们想让外界听见格萨尔王的传唱,看见藏地高铁飞驰。”藏地阳光采编部副主任郎卡拉姆动情地介绍,他们坚持以藏语为主导,内容“热点+藏味”双在线,成功实现了涉藏传播的“破圈”。
深度介入:在垂直领域建立专业优势
“党刊专业态是又红又专,不是所谓专业主义。”在圆桌环节,广东省委《南方》杂志社党委书记、社长陈广腾阐述了党刊的“专业态表达”观点。在他看来,应实事求是地评估党刊现状,辩证看待“千刊一面”现象。“党刊必须在垂直领域做深做透。”
陈广腾认为,造成内容问题的原因既有从业者微观层面的因素,也有宏观环境的影响。解决之道,他援引范长江等前辈的实践,指出关键在于“立场、本领、作风”三要素:站稳党性和人民性立场,克服本领恐慌,锤炼扎实作风。他主张回溯党刊初心,坚守优良传统,同时与时俱进,“归根到底,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
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副总编辑刘成国给出《当代党员》破解浅表化的关键一招——拓展“价值实现深度”。他们既“向下”推动解决基层民生难题(如《民互有为》栏目推动问题解决率达85%),也“向上”资政建言(如相关报告获中央及市领导批示,推动政策落地)。通过这些努力,其传播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我们每个月都有产生大量10万+乃至百万级的传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