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地区备案博物馆数量达83家 已初步实现县域全覆盖丨四川“十四五”成就发布·奋力开创新时代四川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

2025-11-26 16:41: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张斌

11月26日,在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办的“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文物局副局长何振华介绍了四川民族地区文物保护利用的最新进展。截至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备案博物馆数量达83家,初步实现县域全覆盖,其中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共10家,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

发布会现场。图据四川发布

在答记者问时,何振华表示,四川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富集且特色鲜明。近年来,四川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系统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在考古发掘与研究方面,“十四五”以来,民族地区共实施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18项。其中,甘孜州稻城县皮洛遗址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东亚地区最典型的阿舍利遗存,荣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阿坝州马尔康市孔龙村遗址和凉山州盐源县老龙头墓地的发掘,也为研究西南地区古代文化传播与青铜时代谱系提供了关键依据。

在文物全域保护方面,四川结合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加大民族地区文物资源系统调查与认定力度。初步统计显示,民族地区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6415处,新发现2312处,各类收藏机构共有藏品22万余件(套)。此外,通过专项培训与联合排查,藏传佛教寺庙文物安全管理能力显著提升,文物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

在保护利用投入方面,“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84亿元,支持实施118个民族地区文物保护项目。同时,投入博物馆免费开放补助资金1.64亿元,并争取中央彩票公益金3100万元,用于9个展示提升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藏羌碉楼与村寨”等5个遗产项目于2024年入列《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在博物馆体系建设方面,民族地区近年来新增备案博物馆40家,壤塘县博物馆、芦花会议会址陈列馆等一批特色博物馆相继建成开放。2024年底,省文物局与省民族宗教委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文物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积极作用。2025年以来,多项主题展览和优质思政课程,如“锦绣中华——四川民族文化特展”和《红军足迹与汉藏情谊》,进一步拓展了文物价值的传播途径。

何振华表示,下一步,四川还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民族地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