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作家徐则臣携《北上》,畅谈小说与荧幕的“破壁”之旅

2025-11-26 18:00:3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牛霄

四川在线记者 卢星宇

11月26日,茅盾文学奖与鲁迅文学奖双奖得主徐则臣现身成都新明电影院,以“河流的两种航向”为主题,结合其代表作《北上》,与现场嘉宾和观众探讨“文学与影视的跨界叙事”。

活动现场

徐则臣分享了小说《北上》的创作历程,并解析了小说中京杭大运河从“灵魂主角”到影视剧视听化呈现的转换过程。他提到,小说通过双线并行的复调结构,展现运河2500年历史与1794公里空间跨度,“这条河本身不会说话,只能通过生活在水边的人、与河产生关联的人的故事,把历史与空间承载的重大事件呈现出来。”于是,他选择通过描写5代人的成长,试图以不同职业、国别和性别的角色故事串联起这段历史。

《北上》故事架构宏大、时间跨度漫长、人物关系复杂,目前已被改编为话剧、音乐剧、电视剧等多个影视版本。

针对小说与影视这两套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编剧李亚玲认为,越是一流的小说,改编难度往往越大。在《北上》这类优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创作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信息的损耗与内容形态的变化,衍生产品很难超越其文学母本。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罗伟章提出,要把小说改编为影视作品,对编剧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当问到最喜欢哪个版本的影视改编时,徐则臣表示,很难评价最爱哪一版——手心手背都是肉,“每一部都在自身规律中尽力做到了最好。”在他看来,文学和影视改编是“种子与大树”的关系,文学是种子,影视作品是成长后的大树,影视改编需在“忠实内核”与“创新表达”间寻求平衡。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骆平提到,从当下不少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中国正在建构自主的改编理论体系,为世界文学影视转化提供新范式。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骆平引用朱光潜的“慢慢走,欣赏啊”寄语观众,呼吁大家放慢节奏,深入体验与书写伟大时代。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