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当下纪录片市场中较为主流的题材,在“美食”之后,人们会将眼光聚焦“医疗”这一题材之中。的确,《人间世》《生门》等纪录片的陆续走红,让业内看到了这个题材中蕴含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若说到最早一批的医疗纪实类纪录片,那不得不谈到《生命缘》。
6月初,《生命缘》第八季与观众见面。该纪录片从2014年开播伊始,陆续播出已有5年的时间,被不少网友评为国内目前最“长寿”的纪录片。作为早期的试水者,《生命缘》可以说见证了医疗题材在国内纪录片市场的逐步成熟,也在无意中推动着潮流。“在早期,其实少有医院愿意配合纪录片的拍摄,但是在《生命缘》播出之后带来了正面的效果,解除了不少医院的顾虑,医疗类纪录片也在近几年达到了一个比较顶峰的状态。”北京电视台卫视节目中心副主任、《生命缘》栏目监制邵晶说。
拍摄废片率高达50%
从2014年到2019年,从第一季到第八季,5年对于一档影视作品来说,的确是漫长的时光。而且在《生命缘》开播之时,国内同题材的纪录片寥寥无几,无作品可以参考借鉴。更重要的是,如何说服北京协和医院等国内顶尖的医院消除顾虑、接受拍摄,是最棘手的问题。“我们的主创人员,在医院呆了两个月,每天陪着医生上下班,才逐渐让医院看到了我们的诚意,最终同意拍摄。”邵晶说。
邵晶不只一次地说道,医院是人生的长廊。这里有人生的百态和社会现状的折射,也有芸芸众生对生死的不同考量。而《生命缘》每期节目的主题,似乎也正体现了这一点。譬如身患癌症、在生命仅剩4个月时给自己举办“人生告别会”的女孩王越;决定割肝救女的母亲,在ICU病房与女儿牵手相望;还有经过12个小时后依旧离开了人世的患者。每一个故事因为真实而更具有力量,主人公在生死之际的不同选择和所流露出的真情,也让观众红了眼眶。
5年的时间长度,也让该纪录片见证了不少人生命的转折与延续。随着片中“3年后”“5年后”字幕的浮现,当时生命垂危的小小婴儿已经成长为健康爱笑的儿童,也让主创团队欣慰不已。除此之外,《生命缘》更大的意义在于,对现实的医疗环境也产生了影响。邵晶讲到,在第二季节目中,记录了一个6岁女孩丹丹突发脑瘤,父母在她生命垂危的时刻,选择将她身体里所有有用的器官捐献出来的故事。最终,丹丹留下了两个肾脏、一个肝脏、两个眼球,延续了3个孩子的生命,帮助两个孩子重见光明。“我记得这是当年北京第一例儿童器官移植的案例,并且在同年,北京的儿童器官捐献率提高了20%。”谈到这个故事时,邵晶语气中有了些许哽咽。
“《生命缘》之所以能够坚持那么长的时间,我觉得是因为节目的立意是很有生命力的。我们每季都有对于生死观念的普及和衍生,这是我们不变的主题。”哪怕到现在,该纪录片的“废片率”依旧还有50%,但是更证明了拍摄时的无剧本、反作秀。
医疗纪录片迎来高潮
近几年,医疗纪实类的纪录片可谓迎来了高潮,且该题材的内容也被不断细分。譬如注重生死故事的《人间世》;聚焦于当代生育问题的《生门》;类型为急救纪实的《急诊室故事》……对于邵晶以及《生命缘》的主创团队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如何让这个医疗纪录片中的“长者”在浪潮的冲击下,而不被后起之秀刷下,是极大的挑战,团队也需要紧跟时代的热点来调整选题。
“在医疗这个板块,每一年的话题和热点都是不同的。像前几年医患关系比较能引起关注,后来医疗技术发达之后,我们又探讨医疗资源的匹配问题,和其带来的对道德伦理的挑战。”除了内容的选择,怎样挖掘医疗纪录片的更多形态也是邵晶思考的方向。“纪录片其实有很多的形态可以开拓,我们也可以找到单一类型的疾病,并设置一个场景,做一档纯观察类的节目。”
邵晶也谈到,最近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并不是纪录片,而是综艺《忘不了餐厅》。“这档综艺就为观众很好地科普了阿尔兹海默症,明星艺人的加入也为其带来了‘自来水’流量。可能未来,我们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好好创新,提高作品的传播度和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