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得主李洱首次公开回应争议

2019-08-22 09:09:19来源:成都商报编辑:梁庆

昨日,刚刚凭借《应物兄》斩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李洱出席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茅奖”最新作品《牵风记》《应物兄》版权推介会上接受了媒体采访。对于今年获茅奖,尽管获奖前后均有争议的声音,但是他还是有信心。李洱回应了如何看待《应物兄》之前受到的争议。

“现在发出强烈批判声音的人,一直是那几个人,他们换不同的名字、换题目,永远是那几个人。”李洱表示,自己是欢迎有争论的,但是一定不要脱离文本。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陈谋

他们骂我 说明心中有我

记者:关于《应物兄》的评论两极分化很严重。

李洱:现在发出强烈批判声音的人,一直是那几个人。他们现在骂我炒作什么的,就是因为我拒绝炒作,我之前没有参加过一次书店活动,今天这是第一次。没有为这本书出过北京,没有在北京参加过一次推销签名售书,也拒绝了绝大部分媒体,然后这个媒体就开始骂。

记者:这次获奖你会担心有什么样的不同声音吗?

李洱:我是欢迎有争论的,但是你一定不要脱离文本,尤其不要把我以前的作品里面的一些字、词、句挑出来放到一篇文章里,让读者感到是这篇小说里面出现的,然后大声问“李洱你到底要干什么”,我倒要问他想干什么。

记者:你至少还是很淡定的,你没有被这些批判的声音所裹胁。

李洱:他们每天骂我,说明他们心中有我。我不理他们,说明我心中没他们。我是欢迎不同声音的,只有不同的声音,你作品的空间才能打开,欢迎不同的阐释。但是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不能断章取义。

获奖可能会有更多读者

记者:你觉得获茅奖会对你以后创作和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李洱:我只能说我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记者:对你的文学事业来说没有意义吗?

李洱:可能会有更多读者。

记者:之前塞林格的儿子来清华那次,你当时也说自己将塞林格视为偶像,希望成为像他那样的人,在今天中国的文学圈子里成为他那样的人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李洱:我只能告诉你很多这样的人,当然塞林格是做到了极致。但是这种类型的,对大众文化空间采取某种渐离的,这样的作家很多。

记者:《应物兄》刚出版的时候引起轰动,有一种声音说这是冲着拿茅奖去的,你对这种说法怎么评价?

李洱:他们这种说法我当然不高兴的,因为我没这样想过。但是我去上海开会的途中,接到《收获》的电话。他们说“你来了咱们把你作品的研讨会开了”。我说“千万不要开”。现在搞成我自己组织了活动,当时在场几个人从来没有见过我在火车上如此激动地走来走去,我当时说“一定要取消,我可以跟批评家们道歉,一定不要开”。在很多人看来,我在操刀、我在组织、别有用心。

从未开过关于自己作品的研讨会

记者:你不喜欢开关于自己作品的研讨会?

李洱:中国作家里面,我认为到我这个岁数的,只有一个人没开过关于自己作品的研讨会,就是我。

我从未开过关于自己作品的研讨会,为什么?因为如果哪天允许我不在场,那可以开。因为开研讨会作者不能在场,这是西方的基本规矩。你在场,会对所有批评家构成压力。

记者:这次你在场听着别人点评自己的作品,你是如何想?

李洱:我尴尬地坐那,大汗淋漓。

记者:听别人点评自己的作品会很尴尬?

李洱:后来我也理解了,一个人听好听的话只有三个时候:一个是刚出生或过满月的时候;第二个是研讨会;再一个是葬礼。第一个你记不住,第三个你听不了,只有研讨会能好好听听(笑)。

记者:你在现代文学馆也任职,你这样说,不怕伤害别的在文学馆做研讨会的朋友吗?

李洱:没有。有的人愿意直接对话,而我也愿意对话,但是我担心坐在研讨会现场会对人家构成压力。

记者:你有没有想跟读者发生某些关联?

李洱:可以,各种渠道,可以私下讨论。我昨天就跟一个读者做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不光是我的作品,还有各种文学现象。

记者:你这种写作风格受谁影响?是不是格非?

李洱:等我写到五十岁的时候,你还问我受谁影响(笑)。我早年讨论很多格非的作品,我们两人的关注点完全不一样,关注的方式也不同,我在1993年之后再没有看过他的作品。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