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怡、周家怡、卫诗雅、伍咏薇等人主演的港剧《叹息桥》,是近期以来口碑最好的华语剧,豆瓣评分8.9分,关注度不断提升。这部剧在ViuTV和优酷播出,虽然不像TVB那样有悠久的历史和完善的制作体系,但它倒也凭借年轻、先锋、探索,在港剧里开拓出一番完全有别于TVB剧的局面。
《叹息桥》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就是香港几个都市男女的分分合合与爱恨情仇。但《叹息桥》又明显不同于以往我们所看过的任何一部TVB都市情感剧,因为它的叙事风格、叙事手法,实在是太“高级”了。
比如该剧的摄影,完全是电影级别的,并且是那一类水准较高的电影,几乎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当屏保。一方面是摄影师注重灯光的运用,打光细腻、均匀、讲究,不会出现一些剧集中那种正反打,两个镜头的光线不同的情形。
另一方面是构图用心。对称、三分法、低角度摄等,不断变换贯穿全剧,既构成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构图也与剧情相呼应,用以表达角色的心境。不少观众已经习惯看那种一个固定机位,几个特写+中景拍一集的粗糙剧,再一看《叹息桥》,才发现原来剧集摄影可以这么美。
除了形式上的精巧,更值得激赏的是,《叹息桥》叙事上的精巧。
在当下信息爆炸、剧集爆炸的时代,故事已经穷尽了。文学评论界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莎士比亚之后,普遍性的故事就已经穷尽了,说到底就是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之后的创作,只是不同主题上的挖掘,以及讲故事手法上的创新。
那么故事该如何吸引人?编剧要么在故事广度和深度上有探索,要么就需要换个手法给大家讲故事。《叹息桥》在叙事上至少有三个变化:
一则,每一集开头是20年前主人公经历的叙事,随之再切入到当下的叙事。所以,该剧其实有两条叙事线索,一条是20年前,一条是当下。一般戏剧作品中,会采用线性叙事或插叙,比如20年前故事讲完再讲当下,这样时间线索一目了然。但《叹息桥》是双线并行,并且泾渭分明地隔离开来。这首先会提升剧集的接受门槛,一开始不易看懂。但等真正进入剧情后,就会享受到一种解谜的快感。吹散过去的迷雾,看清的反倒是20年后人物的心境和选择。复杂的叙事结构,也强化了该剧的陌生化效应,提升新鲜感。
二则,该剧屡屡打破第四面墙,让剧中人物直接与屏幕外的观众“对话”。在绝大多数戏剧中,观众看到的剧中场景,只有三面墙,摄像头的这一面是第四面墙。第四面墙隔开了现实与虚拟,隔开剧中人物与剧外观众,让演员忘记观众,也让观众忘记虚拟,可以提升观众对戏剧的沉浸感。
但如今越来越多剧集打破第四面墙,比如《纸牌屋》中的人物就常对着镜头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对于某一类剧集来说(比如注重内心戏、风格冷感、有悬疑性),“对话”非但不会因为间离效应破坏真实感,反而会将观众拉扯到戏剧情境中,让观众更深刻理解人物内心,提升观众的参与感与紧张感。《叹息桥》也达到了这一效果。
三则,《叹息桥》当下时空的故事,采用了罗生门式的叙事结构。每一集片头曲过后,都会有一个白字大标题,这是剧中人物的名字。这意味着,该集主要就是围绕着这个人物展开,并且是还原他/她视角里的故事。
像该剧前三集,是平平无奇的女孩脚踏两只船,结果被两个男生发现的故事。但《叹息桥》每一集由不同的当事人讲述这个故事,结果观众会发现,不同的讲述存在着诸多的细节偏差。在李子勇(林保怡 饰)的视角里,他聪明又完美,与何乐儿(卫诗雅 饰)相处愉快,但何乐儿却出轨了,而李子勇竟然才是“第三者”。
在胡启源(陈奂仁 饰)的视角里,何乐儿主动“勾搭”自己,两人共同生活8年,何乐儿像他妈一样挑剔,他提出分手。
但在何乐儿的视角里,是朋友硬把她和胡启源凑一块,共同生活8年,自己像胡启源的“佣人”,她提出分手。与李子勇在一起后,李子勇很自我,很少考虑到她的感受,在父亲得病后,何乐儿需要稳妥的依靠,于是她重新与胡启源在一起。
不同人的视角,是不同的故事。记忆偏差的背后,是人性的普遍弱点: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以为自己最无辜,由此忽略他人的立场、他人的心声,造成了交流的梗阻与误会的产生。多少恨因此而生,又有多少爱因此而错过。《叹息桥》之“叹息”,也由此而来。
在都市情感剧里,单单故事本身,比《叹息桥》有深度的多得去了,但若要挑出一部讲故事的手法比《叹息桥》更精彩的,却凤毛麟角。在故事穷尽的时代,“如何讲故事”与“讲什么故事”一样重要。与其花大价钱去拼凑演员阵容,毋宁多花一点心思在剧本与后期制作环节上,“形式”也可以成为有竞争力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