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名媛了吗?”
这些天,“名媛”一词火遍网络。起因是网上曝出部分女孩组建“名媛群”,光鲜名称背后,却是几人“拼单”一份昂贵下午茶、几十人“众筹”在豪华酒店开一间总统套房、若干人“合租”一个月奢侈品包包,只为拍照打卡晒朋友圈。高端大气的“名媛”们一本正经讨论“拼单”“AA”的聊天场面堪称魔幻,“轮流进房间拍照,半夜进房间的可以少摊钱”“茶点不要吃,不要影响后面人拍照”等“细腻操作”更让网友直呼内行——同时值得玩味的是,“遇事疑三分”的网友们,这次几乎马上就接受了这看似令人瞠目的情节,也侧面证明了在网友心中,本就已对各路“打卡晒图”的“名媛阔少”们投下了不信任票。
确然,如今的互联网上,“打卡晒照”已经成了一股不小的风气,尤其在一些主打购物分享、“种草拔草”的社交平台上,豪奢品、奢华场所的曝光频率之高,远远超出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体感”。网友时常发出感慨:网上那么多有钱人,生活中都藏在哪了?“名媛群”的曝光一定程度上解答了这个问题。加上各平台“名媛阔少”不时爆出的“盗图”乌龙,尽管“名媛群”真实性尚未完全确认,但网友已经“但信其有”。单一事件舆情的背后,是社会上“苦其久矣”情绪的爆发。
客观讲,“拼单奢侈消费”这一行为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从“将高端消费化整为零”的角度看,几百元票价乘坐亿元高铁,一块钱畅骑共享单车,本质上和几十人合开总统套房并没有本质区别,只要店方允许、不影响他人、不造成拥堵踩踏和疫情风险,外人似乎无从批评。其实事件受争议的热点,恰恰不在于“拼单”的消费模式,而是用这种模式支撑“拍照打卡”的炫耀性需求——“试吃”名媛生活,属于个人体验;但当做自己的日常晒出来,“糊弄”的就是旁人了。至于这种自我包装是否有更深一步的利益企图,或许还需要法律的约束。
有人问,网友大行讥讽之能事,是“酸”吗?是“仇富”吗?到也未必。虽然“仇富”思想在舆论场里确实存在,但是我们还有一个更加历史悠久、更加广为接受的价值准则,叫做“勤劳致富”。在这一理念里,“富”不是价值本体,而是结果,是个人努力奋斗和价值产出的佐证之一。如果没有努力奋斗,没有价值产出,却凭空拥有了“佐证”,雅称“德不配位”,俗称“暴发户”,本就不受待见;倘若这“佐证”也是假的,就更加几近于闹剧了。这背后的驱动力并不是关于财富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朴素而广泛的人生观。日光之下无新事,大文豪莫泊桑的名篇《项链》收录于语文教材,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殷鉴不远,与己不相称的财富不仅是灾祸也是虚妄,绝境中的奋起勤勉反而更有收获。
在财富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产生对财富的追捧,这并不奇怪。近些年,对财富的“祛魅”渐有声量,但通过渲染浮夸财富与身份焦虑、本质上贩卖消费主义者也大有人在,一些风行一时又饱受诟病的“炫富剧”亦在其列。消费主义比起“我是谁”,更在意“我消费什么”,并尝试用后者来定义前者,仿佛吃某某餐食、住某某酒店、用某某品牌,就能把自己变成某某人士。然而全身外国皇室品牌也不能让你在彼国登基,“首富同款”也不能让你财富增值,消费主义的谎言其实非常脆弱。从这个意义上讲,不仅“拼单”拼不出名媛,全价“买买买”也买不来更高的人生价值。有人问:心中有“灰姑娘梦”是错吗?这种人或许需要重读童话:是美丽的灰姑娘穿上了水晶鞋,而不是穿上水晶鞋的姑娘变得美丽,硬要穿不合身水晶鞋的反倒是故事里的丑角,“人”本身才是唯一的准则。
不过,如果换个角度,“名媛群”本身恰恰证明了锦衣玉食和奢华消费代表不了个人价值,因为普通人靠“加群”也能实现,由此将攀比消费之风再次“打脸”。这,倒也不失为一件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