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突破舒适区 《瞄准》双男主,瞄挺准!

2020-10-29 09:37:35来源:新京报编辑:梁庆

由五百、别克执导,黄轩、陈赫主演的狙击动作剧《瞄准》正在东方卫视热播。该剧讲述松江解放之初,苏文谦(黄轩饰)与池铁城(陈赫饰)这对狙击手圈的王牌搭档,因信仰分歧而走上对立面,在一次次生死对决、信仰交锋中,最终走向不同命运的故事。

黄轩一改近两年的职业剧戏路,首次在年代剧中饰演枪技卓绝而又举枪为善的狙击高手苏文谦。剧中,代号“水母”的池铁城与代号“牧鱼”的苏文谦,性格截然不同:池铁城内心冰冷,眼中只有任务没有人情;苏文谦内心炙热,具有极强的正义感。黄轩接受媒体采访时笑言:“这次演了苏文谦,下次我会试试池铁城。”

陈赫一改幽默搞笑的荧屏形象,首次在年代剧里出演“反派”:一头微卷齐肩长发,露出邪魅笑声,狠辣狰狞的咆哮。陈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为了戴假发,自己得提早一个半小时起床化妆。“我这次感受到了古装剧演员的不容易。”

黄轩 拍戏被一脚踢到脸

角色

表面冷静,内心压了很多事情

《瞄准》中,两位主角经历跌宕起伏:三年前的一次任务中,苏文谦被池铁城利用,狙杀了自己的救命恩人兼好友杨之亮,从此金盆洗手,池铁城则一心想找出苏文谦重操旧业。不料,三年后的一次刺杀行动后,苏文谦身份暴露,两人命运再次改写。

苏文谦的人设吸引了黄轩。“从绝不拿枪到拿起枪,再到燃起对生命的使命感。这个人物挺有意思,他在八天内,不断改变想法。”接到剧本之初,黄轩一口气连看十集,认真分析了角色,“他表面上很冷静,但内心压了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挣扎、愧疚。”

剧中,苏文谦将逐渐从事不关己的状态,转变为积极同正义一方合作对敌,角色性格也会逐渐变化,黄轩说:“整个故事在八天里发生,每一个阶段,外界对他的刺激,会让他的内心产生变化。每个小阶段的变化,我得用心去拿捏。”

拍摄

枪战戏不在话下

黄轩在剧中有不少大场面动作戏,飞檐走壁、满城追逐、街头火拼……不少观众感叹:“黄轩也会演动作戏!”黄轩坦言,动作戏不在话下:“除非特别难的类似‘跳楼’场景,需要武行老师去完成,《瞄准》中的动作戏,大部分都是自己完成的。”不过,拍枪战戏时的一次危险经历让黄轩记忆犹新:“有次拍摄,我拿着枪,跑上楼去追一个‘日本兵’,‘日本兵’被打死后,会滚下楼。没想到,他滚下来的时候,正好我在打枪,他的靴子一脚踢到了我脸上。好在没有什么大事情,脸上的伤两三天就好了。”

合作

陈赫拉我玩抖音

《瞄准》是黄轩与陈赫的首次合作。黄轩对陈赫不吝赞美之词:“他非常随和,做什么事都有商有量,合作起来非常舒服。”黄轩透露,陈赫还在片场教他玩抖音:“那时,我没有玩过抖音,他希望我能跟他一起玩。”这两年,黄轩主演的作品既有《芳华》《妖猫传》等高票房电影,又有《创业时代》《完美关系》等掀起话题热度的电视剧,在他看来,电影和电视剧演员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现在有很多精品剧集,所以演员不会完全局限于去拍电影。”黄轩也表示,一直会尝试各式角色,不断突破。

陈赫 笑得令人毛骨悚然

角色

“难道要永远待在安全区吗?”

陈赫如此解读剧中他和黄轩的关系:“两人是彼此忘不了的老搭档。池铁城总想证明自己比苏文谦强,但他永远超越不了对方。在两人巅峰的时候,苏文谦选择离开。在池铁城心里,这就像一个心结,他要找到苏文谦,证明自己是最强的。”

接演“池铁城”之前,陈赫和导演五百吃了一顿饭,两人很投缘。陈赫虽然看了剧本,喜欢故事节奏,但有过顾虑,因为他此前没演过反派。陈赫回忆道:“家里人跟我说了一句话,‘陈赫,难道你要永远待在你表演的安全区吗?’这句话蛮刺激我的,我就毅然决然地去了。”

谈及与黄轩的合作,陈赫说:“黄轩不像表面看上去酷酷的,他是个特别阳光、温暖的大男孩。拍戏之外,我们晚上也会聚一聚,小酌几杯,特别开心。”

表演

我和黄轩被炸得魂飞魄散

《瞄准》的动作戏尤其多。这段经历让陈赫难忘:“我较少拍枪战、爆破戏,这次拍了好多,刚开始噼里啪啦一顿炸,我和黄轩围着炸点转,晚上脑子里嗡嗡的,全是巨响的声音。”拍了两天,陈赫终于习惯了这种声响。

陈赫的“长发”成为这部剧的一大看点,但他接受造型的过程很煎熬:“知道要戴假发时,我都蒙了,我花了十几天去适应这个头发,太难了。风吹到脸上时,我不知道怎么说话,我也完全不会撩头发。我更喜欢定妆时,回忆镜头里出现的短发背头造型。”

转变

遇到好剧本好导演,机会来了

陈赫此前确立了喜剧演员形象。对于这次变成“冷酷杀手”,他表示没有刻意转型:“我遇到了一个好剧本、好导演,机会来了,对于演员来讲,特别幸运。”不少观众发现,陈赫在《瞄准》中运用了不少自己此前标志性的邪魅笑声。陈赫解释,这是五百导演的安排:“我原本设计了另一种笑声,但导演认为我没必要回避以前的笑声,要让观众一听到我笑,就毛骨悚然。我说,‘导演你胆子真大!’我很信任他,又让我戴假发,又让我用以前的这种笑声。”

采访/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