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征文展播㊹钱声广:泸定桥所思

2021-07-15 17:18: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钱声广

记不清我有多少次来过泸定桥了。

“七一”前夕,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又一次走进这里。这次来,不是为了鉴赏康熙御笔亲书的“泸定桥”三个大字,也不是为了游览这座由13根锁链组成的铁索桥,而是作为一名曾在军中服役多年的退役军人,寻找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奇迹背后的密码。

我伫立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前,眼前浮现出1935年5月29日的场景。23位脚穿草鞋的红军勇士,在百余米长的桥面已被敌人拆去桥板的情况下,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沿着摇晃不已的光滑铁索,边射击、边匍匐前进,最终夺取泸定桥战斗的胜利,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妄想借助大渡河天险,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为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提供了先决条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

遥想当年,红一方面军在长征途中遭遇国民党围追堵截,浊浪翻滚的大渡河阻断了红军北上,如果不能及早渡过大渡河,红军将会腹背受敌。部队何去何从,革命何去何从?关键时刻,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力挽狂澜,果断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按部署,接令后的先头部队必须昼夜急行120公里,于5月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军交火。

若不身临其境,怎知任务之艰难。大渡河两岸高山险峻,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可走,这120公里的崎岖难行超乎人们的想象。然而,当年红军勇士们硬是凭着一双脚板,忍受着饥饿与疲劳,冒着雨天与身后敌人的追击,抢到了飞夺泸定桥的最佳战斗时机,赢得了战斗的胜利。至今想起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场景,仍令人心生几多悲壮的感慨。

站在泸定桥上,桥下的大渡河水声隆隆、惊涛拍岸。我回过神来,勇士们那英勇无畏的精神荡涤着我的心灵,升华着我的思绪。大渡河无疑是一条激涌革命洪流的英雄河,泸定桥无疑凝重地记载了红军长征的辉煌。这奇迹背后的密码无疑是红军战士对党的赤胆忠诚。

忠诚来自信念,信念激发力量。红军长征就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爬雪山、过草地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让天下的劳苦大众得到解放。这就是他们的信念。正是这种信念,使他们产生了无比的勇气和无敌的力量,因而在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中,勇士们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毫不迟疑地置生死于度外。

此刻,我想起罗援将军曾讲过他父亲罗青长当红军时的故事。罗青长,四川苍溪人,16岁就参加了红军。当时跟他一起参加红军的23位同乡,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幸存下来回到老家的只他一人。罗青长有一个最好的伙伴,平时乐观开朗,爬雪山、过草地时因饥寒交迫而牺牲,牺牲前把罗青长叫到身边说:“青长同志,我不行了,你们一定要把红旗插遍全中国。”这就是一名红军战士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

记得在“马尔康红军长征纪念馆”参观时,讲解员告诉我,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中,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翻越了几十座雪山,因海拔高,山势险峻,气候恶劣,严重缺氧,许多红军战士累倒、冻僵而长眠在雪山上。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西线部队在雅克夏雪山,发现了12具排列整齐的红军战士遗骨。12个人,是一个完整建制班,这些红军战士当年在翻越雪山时,或许遭遇了极端天气等,12个人全部壮烈牺牲……

离开泸定桥,我又走进了“四川长征干部学院甘孜泸定桥分院”。这是一座赓续红色基因,凝聚信仰力量的干部教育培训学院。一走进院子,正对一面巨大的墙壁,上面用红色颜料书写着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这首诗我年少时就喜欢背诵。全诗仅有56个字,诗人用“细浪”“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千里雪”“尽开颜”这些精微意象,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纵横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风云画卷。

长征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皑皑雪山,茫茫草原,滔滔的大渡河水……记录下长征将士们的顽强与坚韧,忠诚与信仰。今天我们重温那些用鲜血与生命写就的故事,不正是新长征所需要的力量吗?!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