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7月17日,由四川省图书馆(四川省古籍保护中心)主办,四川省图书馆古籍部和培训辅导部承办的“第四期四川省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在省图书馆举行了结业仪式,来自全省19家古籍收藏单位和修复机构的20名学员围坐一堂,分享着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在过去的7天时间里,他们在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导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赵嘉福的带领下,学习了拓片修复专业知识,并进行相关修复实践。
赵嘉福示范碑帖修复技法
碑帖传拓,是用纸、墨及传拓工具将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捶印下来的一种技法,是中国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之一。碑帖传拓有何讲究,拓片修复又有哪些难点和新变化?针对这些问题,在这次培训班上,赵嘉福都娓娓向学员道来。
赵嘉福
修身
修复师要跨界书画
在古籍修复界,赵嘉福有“国手”之称,且以“博雅”闻名。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古籍修复人才,他于1961年进入上海图书馆,从事古籍书画修复装裱、碑刻传拓60余年,曾主持重大文献修复和拓片制作项目,修复大批国家一、二级古籍文献;退休后,他转而担任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古籍修复培训导师,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特聘教授,和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重庆传习所导师。说他“博”,是指他技术全面:古籍修复、书画装裱、镌石刻字、碑帖传拓、碑帖装裱,五项全能。“雅”则源于他技术风;神俊逸,无论手法还是作品,都兼具艺术气与学者气。
如何才能让修复有“博雅”之风?在当天的结业仪式上,他建议学员们回去后“多练练字,也多画些画”。这样的建议源于他自身的经历。他回忆,1961年,他进入上海图书馆工作,时任馆长是图书馆学家、古籍版本目录学家顾廷龙。
碑帖修复难度大
当时,赵嘉福还是修复“小白”,在学习古籍修复前,顾廷龙先请藏书家、版本鉴定家潘景郑,藏书家、古典目录学家瞿凤起,轮流给他们上课,讲古汉语知识,并安排他们每天上班的时候练习1小时的书法。一开始,赵嘉福对这些也没太上心,仅凭着兴趣随意学习,进步自然也不太大。看到这种现象,顾廷龙告诫他们,学习古汉语,是为了看懂古籍;练习书法,则是了解书法起笔、收笔等技法。
古籍修复中,有一项技艺为“接笔”,也叫补字。传统书店修书时,遇到里面缺了页,或者一页里面缺了一部分,如果有相同的本可以比对,就会用相同的字体把缺失的部分补上。赵嘉福说,这非常考验功力,做得好的地方,基本能达到“以假乱真”。不过,“补字”需要古文和书法能力:首先要知道缺失的是哪些字,可以通过读句子读出来,也可以找来相同的版本进行比对。文字搞清楚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会写。
这也是为什么他建议学员多学点书画、古文知识的缘由。从他自身来讲,前期学习的东西,也在后期工作中实实在在起到作用。比如,华东师范大学有一块“大师石”,石长10.8米,高3.2米,正面刻“师大”二字,也可读作“大师”,2011年落成时是上海最大的独体石刻。这件作品就出自于赵嘉福之手。在这么大的石刻上,如何架构这些字,是阴刻好还是阳刻好?最终,赵嘉福选择了“不阴不阳”的刻法,先阳刻再四面勾阴。“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更好修复古籍、碑帖。若非如此,最多是个匠工,字刻完了,却无法理解书法艺术。”由此,他对学员强调,修复古籍可不是简单的修补,肚子里还得实实在在藏些“墨水”,“需综合学习,技多不压身!”
难点
拓片要保持凹凸感
传拓是以纸紧覆在金石器物的文字、图画上,然后用墨打印。根据其器物材质的不同,其捶打手法、纸张材质也有所异同。赵嘉福举例,拓帖多用薄纸,而拓碑则多用厚纸。
赵嘉福上课中
传拓的成品为拓片,大小和形状与原物相同,是一种科学记录的方法。广义上的拓片内容丰富,如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狭义的拓片主要指碑拓,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
碑帖拓片在文博或集藏者行内被称作“黑老虎”,不仅因其为墨拓珍稀,也因其修复装裱难度高,修复价贵。赵嘉福也在培训会上提到,相较于古籍,拓片纸张更大,“一张拓片面积可能就有十到二十平方米!”这意味着碑帖的修复难度更大。修复碑帖前需仔细观察、拍照、测量、记录后,制定出揭裱方案再动手。而传统方法揭裱,需经过润洗画心、揭去旧托纸、托画心、隐补、贴折条、全色等工序。
对于不少修复师来讲,保持拓片纸张的凹凸感很考手艺。碑上的刻字一般会凹下去,拓片在捶拓过程中将纸打入字口下陷,使纸张有凹凸立体感。在这个过程中,水份会使得纸张膨胀变大,纸质纤维也会在捶打过程中被拉扯变形。为了使装裱后保持原状,在装裱之前,要先选取一些字或花纹测量记录尺寸,之后用覆托的方式托命纸。四周废边抹浆糊上壁时要先固定顶部的废边,让整幅托好的拓片吊着蒸发一些水分,并用一定的手法拍打拓片,将变形的字体收回。待到完全干透后,整幅画面会自然收缩稍许,这时就与原碑尺寸相同,并且拓片的凹凸质感也跃然于纸上。
变化
从靠经验变成靠科技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修复也有了新变化:从过去依靠经验,变成依靠科技,从而使修复变得更为严谨。例如通过老化机看纸张的变化、显微镜分析纸张结构、白度仪测定纸张白色程度等。纸张脱酸机还可为纸张脱酸,以便更好地保护古籍,纸浆补书机能协助修复师又快又好地修复古籍。“纸张是通过什么原材料做出来,是以棉花、树皮为原材料,还是其他,这些都可以通过仪器检测出来,从而帮助修复师更好找到修补古籍或是碑帖的配纸。”
修复碑帖的学员
他打笑,如今修补一本古籍,就可以写一篇小论文,“里面会详细记录这册古籍因为什么原因遭到破坏、修补纸张材料是什么,用的什么方案,并且对于关键环节和重要修复细节会拍照存档,方便后人查看、回看。”
不过,他也提到,对于一些古籍修复纸张,仅有人工才能制造出,“如今很多纸生产都是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手工纸面临停产、消亡,这也为古籍修复提出考验。”
人才培养同样也是古籍修复面临的考验。古籍保护工作的持续发展需要年青人的加入,赵嘉福提到,要稳健而有序地扩大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规模,为年轻修复师提供精进传统修复技术的渠道和人文专业知识的机会就显得很重要,“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采用‘传习所’与‘专业硕士’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只有老、中、青三代修复师密切配合,古籍保护事业才会持续发展。”
(省图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