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文/图
每年9月8日前后为“白露”节气。
《礼记》云: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此时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人们用“白露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来形容气温下降速度加快。
白露|气候
进入秋季,我国大部地区的天气通常是风和日丽、秋高气爽。可是我国西部地区却常常是细雨霏霏,阴雨绵绵,四川、贵州两省的一些地方更有“天无三日晴”之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华西秋雨”,西南地区称之为秋绵雨。其主要特点是雨日多,以绵绵细雨为主,雨量不很大,比夏季少,强度也弱。但持续连阴雨的天数越长,对农作物的危害越大,同样给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带来非常大的损失。
白露|物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为“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孝纬经》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现代气象学表明:节气至此,白昼阳光尚热,然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密集地附着在花草树木的绿色茎叶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经早晨的太阳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莹剔透、洁白无瑕,因而得“白露”美名。
节令至此,正当仲秋季节,气候一如春季,不仅花木依然茂盛,而且有的花的颜色较春天更艳,如木芙蓉、秋海棠、紫茉莉、鸡冠花、雁来红,特别是田野里迎风招展的荻花。古诗云“日照窗前竹,露湿后园薇。夜蛩扶砌响,轻娥绕竹飞”。此时天高云淡。气爽风凉,可谓是一年之中最可人的时节。
“八月(农历)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这时节,对气候最为敏感的候鸟,如黄雀、椋鸟、柳莺、绣眼、沙锥、麦鸡,特别是大雁,便发出集体迁徙的信息,准备向南飞迁。起程佳期多在仲秋的月明风清之夜,好像给人传书送信——天气冷了,要收割的庄稼赶紧收吧,并备好寒衣,迎接“三秋”大忙季节的到来。
白露|诗词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白露为霜,指晶莹的露水变成霜;晞(xī),指“晒干”;未已,指露水尚未被阳光蒸发完毕。《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整首诗表达了恋人爱而不得的烦恼;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冯至在《杜甫传》中写道:“在杜甫的一生中,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了最高的成就。”是杜甫诗风大变的一年,开始呈现出一种豪气激荡之美。这首诗描写了白露节气,作者对月思乡又思亲,既有李白《静夜思》的情,又有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
离友诗·凉风肃兮白露滋
三国·曹植
凉风肃兮白露滋。木感气兮条叶辞。
临渌水兮登崇基。折秋华兮采灵芝。
寻永归兮赠所思。感离隔兮会无期。
伊郁悒兮情不怡。
作者在平铺直叙中,把读者一点点带到秋天离别的情境中,“临、登”“折、采”“寻、赠”“感、会”八个动词两两一组,一气呵成,音律节奏之美由此产生。
白露|民俗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此外还有祭禹王、吃龙眼、喝白露茶、喝白露米酒等民俗。还有的地区会在白露前后食用莲子百合等清润的食物,不过由于地域原因,各地民俗也各有不同。
白露时节,凉爽的秋风降低了温度,但也带走了空气中的水分,这种特点称为“秋燥”。专家建议,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容易上火。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水果中效果最好的是梨,其次像甘蔗、香蕉、苹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