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熊游坤诗歌 重温那记忆深处的乡情

2021-09-14 21:12:2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诗侠

刘甜甜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成博 文/图

9月13日下午,由《星星》诗刊、成都予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的第六期《绿风》《诗潮》《诗林》·熊游坤诗歌品读会在成都举办,品读会由诗人黎阳、文懿主持。

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星》诗刊杂志社主编龚学敏,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诗歌批评家曹纪祖,成都市作家协会主席、《青年作家》《草堂》诗刊执行主编熊焱,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原《星星》诗刊副主编李自国,四川省巴金文学院副院长干海兵,四川省诗歌学会副会长牛放、蒲小林、凸凹、王国平以及《星星》诗刊童剑、方志英、李斌、敬丹樱、任皓、亚男、黄慧孜等参加了品读会。

星星·予茶中国纯文学期刊作品品读会,是《星星》诗刊直面读者打造的一个持续、系列的品牌活动。此次熊游坤诗歌专场品读会,吸引了不少的知名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前来参加。熊游坤在品读会上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及心得体会。他说,自己从小就有一种对文学的爱好情结,在放牛、割草之余租书、借书、读书、写作,写诗也写戏剧、散文、小说等,将作品贴在墙上展示“战利品”,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十分天真和幼稚,但因为这种坚持为创作打下了基础,非常感恩文学带来的收益,使精神在贫穷中得以充实。他认为创作诗歌不仅可以提高人格魅力,更是可以激发对人生的热爱。

《星星》诗刊社社长龚学敏在品读会上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本诗歌刊物就是成都的《星星》诗刊。而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城市名片的打造,成都的诗意不断滋生增长,在成都,爱诗、写诗的人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写诗的人、读诗的人之多,诗歌创作水平之高,在全国名列前茅。品读会不仅能激发成都人的诗歌热情,激发诗人们的创造力,还能让更多的人感知到诗歌的魅力。他说,熊游坤诗歌写河流、故乡,他是用现代人的目光对过去的生活、生命等重新进行定位和审视。以他借书的故事为例,现在借书的心情和小时候借书的心情不一样。他在用发展的眼光对已经进入历史的意象赋予新的诗意,这是贯穿他整个诗歌创作的。他用当下的生存状态,对我们曾经的情感进行抒写,凝结成属于他自身的独特作品。他说,中国面临百年之巨变,诗歌写作也应变化,那种见花写花、见草写草的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写什么、怎么写都是摆在现代诗人面前的课题。

四川省诗歌学会会长、著名评论家曹纪祖讲道,熊游坤诗歌创作多是乡村题材。乡情、亲情占有很大比重。他至今每到周末必定要陪自己的母亲吃一顿饭,他对家乡、亲人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他的诗歌首先感动自己而后感动读者。比如他的诗歌《送父》《豆花》等作品,都流露出对家乡、亲人的那种牵挂,那种爱的疼痛。他抒发真情而不矫情,作品充满生活气息。其次他善于意象经营,比如《流浪汉》一诗,就是在垃圾堆这一意象建构中完成的,通过流浪汉写出对生活的一些审视、感受。"纸灯笼"也是通过一个意象写生活的哲理。此外,他的许多诗句形象而出彩。比如《春天的栅栏》一诗里:"冬天一转身,春天就来打围",“你的笑,穿过栅栏。 只一秒,红了桃花的脸,再一秒,万山红遍”,就很生动。为什么是桃花不是李花,因为“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样一个约定俗成在里面。曹纪祖最后说,关于还乡,是回望还是审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朴素的乡情依然成立,用现代意识观照乡村的变化可能更有时代感。诗歌应百花齐放,要各写各字,才能让诗坛充满生机。诗人有自己独特的矿藏,但也要拓展题材,关注社会现实,国计民生,形成格局和大气等。

诗人牛放、凸凹、李自国、干海兵、熊焱、茶心、赵剑锋、徐甲子、蔓琳、卓兮、阿依卓、刘德荣、希贤等,对熊游坤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发言精彩纷呈而又轻松愉快,使现场参会者品味到诗歌的魅力和分享会带来的文化冲击力,引发了共鸣,不少诗人认为应当让诗歌品读会成为“群众的节日”,让诗歌真正走进群众。

成都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刘艺菲,青年诗人岳湘等声情并茂地朗诵了熊游坤的诗歌《流浪汉》和《借地》,诗歌中的意境和神韵渲染了现场气氛。邱兴倩和许嫱分别朗诵了熊游坤的诗歌《千里之外》和《豆花》,将读诗活动推向了高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