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展品也会“误导人”?——跟随齐东方教授“回望长安”②

2021-09-19 13:01:3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梁庆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在此基础上,为何文物考古研究依然重要?博物馆的展品也会“误导人”?文物应该怎么看?


“回望长安——陕西唐代文物精华展”正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持续热展当中,9月18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系教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教授带来隋唐长安衣食住行精彩讲座,更介绍了不少重要的观展原则和方法,在场观众连连点头称是……

考古实物研究与文献研究有不同

齐东方认为,过去关于长安城的著述非常多,但主要是借助文献记载。而文献研究历史有一个没法避免的缺陷,即它记载的多是当时唐代社会精英的历史。

考古发掘则什么都有可能发现,且很多是当时文献里头没有记载的,从而增加了人们对唐代社会的认识。煌煌长安城,除了帝王将相的斗争和才子佳人的故事,最重要的还是黎民百姓的普通生活,后者才构成了这个社会的整体面貌。


真实无误的藏品,也会误导观者?

“(即便)博物馆的藏品真实无误,也会误导我们对历史的认识。”齐东方说道。

比如,本次“回望长安”展览展出了很多骑马俑,公众可能会产生一种印象,认为唐代用马做代步工具非常普遍,但其实完全不是。一方面马非常昂贵,从购买到饲养都花费不菲。《唐令 田令》第41条写道“诸驿封田皆随近给,每马一匹给地四十亩,驴一头给地二十亩。”其次,骑马对社会身份地位是有要求的。《唐会要》记载“乾封二年二月,禁工商不得乘马”。


当时更多的是骑驴或者乘轿子。租驴、打驴的,反而是更为普遍。“回望长安”展方强调了骑马狩猎者等的皇家贵族身份,这是比较严谨的做法。


此外,齐东方教授提醒,即便在一个朝代内,其前后变化有时也会很明显,不应一成不变、过于概括的描述某种现象。


“大家知道唐朝有300来年,这300来年这个社会变化是很大的。在前期,人们穿戴主要是长裙,上面有点像襦,因为二者非常笔挺,为了不显得太呆板,就加一个非常轻薄的面料,变得潇洒优美。

而到了唐代后期,裙子就越来越宽大,有唐诗描述,“裙拖六幅湘江水”,这和经济发展、手工业进步都有关。齐东方发现,唐代壁画里面的条纹裙都是唐代前期的,它和丝织品织造的宽度有关,当织不出来足够宽的布的时候,布料只有拼到一起才能缝制一条裙子。后来可以织很宽大的布料,就不用拼接了,甚至专门为此设计了更别致的花样。元稹曾有评论:“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色泽,尤剧怪艳。”

文物分类,以专题还是以材质

齐东方建议,展览应以研究作为基础,不要把原本在一个场景出现的文物,根据铜、金银、陶瓷等不同材质而分开。

“比如马俑放一堆,人俑放一堆,其实它俩是紧密组合的,有胡人牵马等。”齐东方说道,“现在要找衣食住行的东西,那可就费劲了,有的还需要考证。在‘食’方面,我就找到一个放在一起的,人俑和火炉,烧火做饭嘛。好的展览,我觉得最好是不要按材质分,按一个主题分,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对历史的了解更加直观,也更加准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