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 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

2021-09-21 10:21:0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童童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今天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

民俗专家表示,在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中,中秋确立的时间最晚,始于唐代,盛于宋元明清,并延续至今。

据考证“中秋”一词约出现在西周时期,古人以农历的七、八、九三个月为“秋月”或“三秋”,而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



溯源,中秋源于秋祀祭月

把中秋作为节日,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古人认为,太阳代表苍天,月亮代表大地。八月是收获的季节,要感谢大地的恩赐,这就有了“秋祀”,“秋祀”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祭月。每逢中秋,不同的地方都会举行不同的祭月仪式,清代更是把中秋祭月纳入国家大典。


中秋之时,黄河流域秋高气爽、丹桂飘香,银月光满,玉露初凉。到了魏晋时期,登楼临轩、酌酒赏月逐渐成为习俗。然而直至唐代初年,中秋才开始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传统节日。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中秋之夜,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太液池旁赏月,不知不觉间玉兔西沉,唐玄宗怅惘至极,于是下令在池旁修建百尺高的“赏月台”,用于来年赏月。

宋代时,中秋已经成为全民性节日,皇宫中建有“赏月桥”,皇帝在中秋夜晚泛舟赏月,用水晶器皿饮酒,欣赏丝竹之乐。肆间水果上市,螯蟹新出,米酒初酿,商铺营业通宵达旦,人们争相去酒楼赏月,儿童在里巷彻夜玩耍,浓郁的节日氛围不亚于今日。

成都人将中秋祭月称为“敬月光”,民间认为八月十五为月光菩萨生日。中秋节前后数日,各街坊办“月光会”。成都范围内,最热闹的当属金堂县月光会,要热闹十来天。

美食,月饼“老祖”是“芝麻饼”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中介绍,月饼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在古代以祭拜月神的供品出现。不过月饼并不是随着中秋同时诞生。月饼,最初只是中秋赏月和团聚宴饮过程中偶然出现的一种食品而已。但其圆圆的形状和香甜的味道讨喜又讨彩,自出现后便被打上了“团圆”的标签,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过去成都人吃的月饼和现在不同,“成都月饼的老祖宗,是麻饼,也就是芝麻饼:在圆圆的面饼饼上,撒上芝麻烘烤成金黄色,中秋夜先当成祭品摆起,祭完月神后,一家人分食。”

另外打糍粑也是过去川、渝等地过中秋节的独特民俗。不过,李建中提到,“这个糍粑和我们现在饭店见到的方块红糖糍粑不同,是自己手工做的老四川用碓窝打的原汁原味的糍粑。后来成都的名小吃三大炮,其实就是过去中秋节传统糍粑演变而来的。”


桂花和桂花酒,也是中秋节的应景植物和食物。旧时,成都过中秋,许多人家都要专门买一些新都等地出产的桂花糕、桂花糖和桂花酒,以便在祭拜月亮之后,全家人一起享用。

诗词,古今同饮一江月

月亮是中国传统诗词的一大母题,中秋的作品更是多有名人名篇,苏轼的《水调歌头》,经邓丽君、王菲等现代歌手的演绎,已成为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在此奉上另外一些经典,借古人之力,为佳节助兴。

中秋对月

[唐]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三五:十五天,中秋十五就是中秋节。蟾盘:指月亮。天头天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再大也有边缘,所以古人觉得天和地都是有尽头的。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节选)

[ 唐 ]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一剪梅·中秋元月

[ 宋 ]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

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

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民俗,送瓜祈求子孙繁衍

中秋的一些习俗和子孙繁衍有着联系。

在四川等地,过去中秋节流行一种与摸秋类似的民俗,叫“送瓜”或“偷瓜”。因为中秋节前后正是瓜类丰收的时节,瓜类多籽,送瓜即为送籽(子);此外“瓜”的读音与婴儿啼哭声相近,在古人看来,秋收季节蕴藏着生育和繁殖的希望。

清嘉庆二十一年刊《华阳县志》:“八月十五曰'中秋’……好事者潜摘园瓜,以鼓乐奉遗亲友,谓之送瓜,为诞子兆。”有《成都竹枝词》说:“彩亭锣鼓送南瓜,送到人家一片哗。吃罢酒宴才散去,明年是否有娇娃?!”

在凉山州的西昌,过去“送瓜”习俗非常流行,堪称是最具西昌特色的中秋节民俗。中秋节当天,由两个小伙子带着小男孩到瓜田里将预先选定的一个新鲜瓜摘下,交给送瓜童子抱在怀中,送到接瓜人家。按习俗,一般多选南瓜,预示生个儿子。

同时,在中秋前后,老成都人在中秋还有一项很特殊的习俗,就是在中秋“收账”或“还清账”,“这样过节才踏实。”除了这些,各地还有舞火龙、玩兔儿爷、追月、跳月、搭“望月架”等中秋习俗,它们相互辉映,为中秋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节日氛围。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