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晓铃 边钰 吴平 李婷
9月21日晚,阆中古城华灯璀璨。游客们一边赏明月,一边观花灯、猜灯谜、逛古城,别有一番乐趣。
在成都川菜博物馆,300多位游客假期首日体验了手工做月饼和灯笼等民俗活动,大人小孩忙得津津有味。
在达州、在绵阳、在广元,诗词吟诵、书画展览、中秋诗词赏析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在全省各地纷纷上演,精彩纷呈……
记者采访了解到,刚刚过去的这个中秋小长假,在吃月饼、会亲友、近郊游等“吃喝玩乐”之外,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在传统活动中品味传统的深厚内涵。
传统节日,文化的味道正扑面而来。
回归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9月20日,成都市民罗越在朋友圈晒出了和孩子一起自制的月饼,“品相还算可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了圆圆的月饼寄托着国人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罗越欣慰表示。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被物化为了吃喝节、粽子节和月饼节,让年轻人感叹“每逢过节胖三斤”,甚至生出中国节日没有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有趣之感。事实上,不管是中国的春节、中秋、重阳甚至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都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一样,包含着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特有诠释,是中国人价值观的体现。伴随着近年来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国人文化自信的复苏,传统节日正在呈现出不一样的气质。
9月19日上午,四川省图书馆第一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李建中以“中秋文化和中秋民俗”为题,分享了中秋的民俗趣闻。“以为中秋就是吃月饼、赏月,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民俗!”不少观众感叹。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秋小长假举办这样的主题讲座,就是为了弘扬中华文化,重振传统节日,“我们希望告诉公众,传统节日并不只是假日和消费日,它们有的体现了对家人的顾念,有的体现了对生活的惜福,有的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底蕴深厚。”
中秋节蕴含了怎样的文化底蕴?
在市民许春燕心里,中秋节象征着团圆,“小时候每逢中秋妈妈就要用糯米打圆糍粑,所以很小我就知道中秋是中国人期盼幸福团圆的美好寓意。”
在博物馆工作人员梁衡看来,中秋节充满诗意和浪漫,“朗月清风,花好月圆,人们拜月赏景……此时此刻,完全可以理解为何古人把‘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类最最美好的诗句都奉献给了中秋佳节。”
为了让更多民众感受中秋节的文化民俗,我省各地结合地方实际,展开了多彩多姿的庆中秋活动。大竹县在县城广场举行了中秋诗会,宣汉县巴山大峡谷带来了各种中秋民俗展演,广元昭化古城准备了热闹的中秋游园会,自贡白衣古镇浪漫的灯展亮起来。省文旅厅介绍,中秋、国庆节期间,相关文化活动将达到785场。
著名学者、民俗专家袁庭栋认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相当重要。这是因为传统节日是民族识别的标志和记号,人们去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民俗、文化,才能更了解我们的文明根脉,才能更敬重自然。“这些藏在传统节日背后的文明记忆,会激发人民的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
浸润 文化过节成为新选择
事实上,文化过节近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选择。也正因为如此,每逢节假日,省内各地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总是人满为患。追求精神的愉悦和熏陶,已经超越了吃喝玩乐的重要。
成都博物馆,中秋小长假里再度排起长龙。这里正在举行国内首个中国传统医药文物展,很多参观者是带着孩子的家庭。90后家长田超表示,“现在的孩子离中医药已经太远,对展览可能非常陌生,但是文化的熏陶和潜移默化是重要的。”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以正在热展的“回望长安”主题展为基础策划了沉浸式“剧本游”,结果名额被一抢而空。抢到体验券的绵阳女孩游媛媛表示,这个活动既能让自己体验当下火爆的剧本游活动,也能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度了解隋唐长安的社会文化生活,“比我宅在家里追剧刷抖音有意思多了。”
记者在成都的各大图书馆、美术馆看到,节日期间,这些文化场所仍然人气十足。四川省图书馆每天上午10点左右,自习室和阅读室就几乎坐满;成都市音乐厅上演的音乐剧《赵氏孤儿》,也吸引了很多乐迷;成都市美术馆正在举行的“新天府盛景图”主题美术创作成果展,现场观众络绎不绝。成都市民曾红亮专门安排了中秋看到成都美术馆看展的行程,他说,“中秋本来就是一个雅趣的传统节日,我们在诗情画意迎中秋,岂不美哉。”
据不完全统计,四川省图书馆仅19日就接待了读者近8000人。另据成都市文旅厅发布的数据显示,小长假期间,文博体验游、非遗民俗游、绿道公园游等旅游业态备受游客青睐。
线下中秋活动热闹,线上中秋活动同样受追捧。四川在线线上特别推出的“天涯共此时·诗词挑战赛”、四川省文化馆推出的线上诗词大会、摄影大赛、点亮孔明灯送祝福等活动,已经吸引了上百万人线上互动参与。
专家表示,现在很多人已经越来越注重把传统节日过得有品质有内涵,“吃月饼是延续节日文化传统,而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显然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