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万卷的蜀中才子李调元,一生致力四川历史文化复兴

2021-09-22 20:41: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刘宇男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以前上学总会途径罗江,所以我对罗江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次在这里演讲,就是一个家乡人谈一些家乡事。”9月22日下午2点,著名学者、民俗专家袁庭栋做客“名人大讲堂”,在德阳市罗江区博物馆登台开讲。他以“论李调元在四川文化复兴中的历史作用”为题,分享李调元在整理蜀学文献、振兴四川文化等方面做出的贡献。

兴建藏书楼 把一生献给四川历史文化复兴

德阳市罗江区博物馆的院子里,金桂飘香,暖阳照人,读者围坐,听袁庭栋讲述家乡人李调元振兴蜀学的传奇故事。

作为清代蜀中三才子之一,李调元是四川有名的学者、诗人、藏书家,被誉为是百科全书式的才子典范。作为文学家,他的著作在整个清代位居全川榜首;作为藏书家,他以平生之力收集了大量典籍,建立了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万卷楼;在美食文化和川剧文化上,他也颇有造诣。

在袁庭栋看来,李调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身份,即清代四川文化复兴的第一大功臣,“用现在的话来讲,他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为何?袁庭栋解释,从历史上看,四川文化历史曾有三个高峰时期:一个是以三星堆、金沙为代表的古蜀文明时期;一个是赢得了“天府之土”美誉的汉代;一个是唐宋时期,有了“扬一益二”的称号,涌出了李白、苏轼等一批星光熠熠的文化名人。不过,可惜的是,宋末元初以及明末清初持续的战争后,四川文化盛景风光不再,经济文化发展急转直下,出现了令人心痛的文化衰退。

为了振兴巴蜀文化,李调元集平生精力而经营了一座藏书楼——万卷楼。这可说是当时四川最大的私立图书馆。


李调元的老家“醒园”在今罗江云龙山下,山清水秀,树木葱茏,万卷楼曾高矗其中。李调元家境优渥,曾购回许多珍贵古本,稀见图书,以充实馆藏。除了购书,他还自己刻书、抄书。这样,李氏万卷楼就成了当时西蜀藏书最丰富之所在。

袁庭栋解释,清初的四川人口凋敝,文化枯竭,在经历著名的“湖广填四川”后,人口才慢慢恢复,而四川的文化却恢复得更慢,清初一度出现“川中书少”现象。袁庭栋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座藏书丰富的万卷楼,且免费对公众借阅,自然意义非凡,“除了善本、珍本,万卷楼的其他书都可以借阅来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也是是清初以来四川文化事业恢复发展的一个标志。

不过,可惜的是,万卷楼后于嘉庆初年尽数焚于匪患。一生心血被毁,让李调元郁郁寡欢。在这两年后,他也离开人世。有学者评论李调元是“殉书以死”,袁庭栋认为这句评价十分中肯,“可以说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四川历史文化复兴。”

编纂《函海》  书写巴蜀文化丰碑

要较为深入地了解巴蜀文化,《函海》是定要参考的。这套丛书收了上百种有关巴蜀的著作,它的编刻者就是李调元,其初刻板藏于“万卷楼”。

“要知道出版一本书是非常不容易的,况且清代还是雕版印刷!”袁庭栋说,李调元深知一个地方文脉能否兴盛,与当地的少年有没有书读密切相关。只要有机会,他就要搜求各种典籍,刻印他认为重要的书籍。

《函海》一书是他积平生心力,经过艰苦奋斗才编刻成的一部巨著。李调元从青年时起,就怀有振兴四川文化的雄心壮志,故他时常留意收集乡邦文献。在翰林院时,正值乾隆下诏修《四库全书》。李调元与一些友人都参加了这一工作,他因此得以看到许多“天府藏书”。到他任通永道(治所在今北京通县)时,便将收集到的有关四川的许多书籍,自己出资雕版印行。中间,由于遭横祸,又曾中断。后来,他通过艰辛筹款把《函海》的刻板最后运回四川,竭尽千方修补,使这部巨大的丛书,得以印行问世。

如今,透过《函海》,可以看见清乾隆以前历代四川学人的专辑总和,可谓是记录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书。而这套书的问世,无疑对推动四川的文化复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袁庭栋在总结其价值是,用了三个“第一”,即李调元刻印《函海》规模在整个清代的四川书籍中是最大的,也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全四川私家刻书最早的第一家;所编入的书籍内容之重要,更是清代四川刻书中的第一。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