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展评①|当代舞蹈,何以当代?——评《永不消逝的电波》叙事创新

2021-09-28 10:58:5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王向华

尹德锦  李立

舞蹈,是以身体作为“语言”进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在艺术门类的整体视域中,表现情感是艺术学理论共有的属性,但是相较之其他门类艺术,舞蹈最易于表现情感的释放、张扬人性的天然、解放囚禁在身体上的灵魂。于平先生有言:“舞蹈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说它是“身体语言”只是一种借喻。‘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是舞蹈艺术的特征”。于平先生的判断指出了艺术门类之间的差异性,作为以抒情表意擅长的艺术形式,舞蹈如何来克服叙事性的危机?在当代舞剧的创新中,叙事性与抒情性应该如何来配合呢?

上海歌舞剧院出品、第十六届文华大奖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禁让我们耳目一新,甚至让我们找到了上述问题的答案。今天的当代舞蹈不仅仅体现在对表意抒情这个本来就是舞蹈优势的扬长,也开始了对其本不擅长的叙事性危机克服,甚至“变废为宝”,在叙事性的表达和追求上具有了相当的亮点和创新。

《永不消逝的电波》可谓是叙事性追求上的精品力作。作为当代舞蹈,《永不消逝的电波》体现了艺术门类跨界的典型特点。首先,这表现在对于舞台空间的处理上,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26块可360度转动的条屏。这些条屏充分发挥了创造空间、分割空间、阻断空间的特点,它们不仅实现了横向、纵向移动,而且实现了在同一空间中的高中低移动,正是在条屏移动的过程中,舞蹈展示出了像电影一样的蒙太奇效果,使得场景变换与转场变化给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精彩的瞬间直观。因此,把握《永不消逝的电波》对空间的处理也就是抓住了该剧叙事性的一条关键线索。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永不消逝的电波》与其他舞剧创作拉开了距离,在以往舞剧创作中“可舞性”是首要考虑因素,具有一定民族风格的题材本身就具有一定形式感。少数民族题材作品,其舞蹈语汇本身就具有地域色彩和很强的表达可视性。像《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经典舞剧,则是基于芭蕾这一舞蹈技术形式化本身所具备的语汇风格。这些地域风格因素以及舞蹈技术形式因素都是“可舞性”的判断指标,是决定舞剧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永不消逝的电波》的登场,则体现为对“可舞性”的扩展,凸显了戏剧舞台的假定性空间和真实性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永不消逝的电波》对空间的探索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第二,《永不消逝的电波》充分体现了当代舞蹈的科技力量。条屏的移动是通过转换的轨道景片装置,数字技术是使条屏产生快速、连续空间创造的根本原因,这意味着舞蹈艺术,尤其是舞台布景技术的科技创新。今天的当代舞蹈早已告别了以手绘制景的古典性,而是在数字技术中增加着观众的“想象力消费”,尤其是虚拟技术的手段下不断解放观众的想象力、释放观众的可看性、增强观众的具身体验性,从而使观众并不是固定在一个有限的舞台剧场的座位上,而是实现了在剧场中的游走、体验、冥想和观看。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感受到了这种“体验力”美学的变化。在交叉空间中交织的舞蹈情景,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始终牢牢的抓住了观众的知觉反应,使得悬念成为了舞蹈叙事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可以说,《永不消逝的电波》就是一部典型的谍战片,而舞剧非常好的体现原著的悬念,从而使得叙事非常的流畅和自然。如舞剧第一段中,男女主角在家,同时这个家又是一个隐蔽的报馆是男主角情报战士李侠工作的地方。两个场地在一个场景中互动,女主角兰芬上场口“家”的氛围环境中做着妻子的生活行为琐事,而男主角则在下场口,舞台的另一侧被间隔的阁楼中发着电报。舞台上两个人物及其行动在同一舞台的两个分格化空间中交错呈现,而两个空间中舞者的身体语言在舞美装置“轨道条屏景片”的渲染下,叙说了我党地下工作者的警觉与环境的险恶,而景片上隐约、片段化的建筑形象还在不断地被打破又重组,不仅呈现了一种写意的老上海的味道,还充实了该舞剧身体叙事时空中交织着的故事背景,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还体现出了对原著小说的现代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永不消逝的电波》通过给予剧中每一个角色清晰且不失现代感的人物定位实现了用舞剧来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较好的完成了对于叙事性的创新。不难看出,创新和创作者所下的功夫是密不可分的,那些对于老上海的弄堂风情、对于《渔光曲》的亲切熟悉、对于上海滩风云的历史掌故被充分的调动到了当代舞蹈的编创中,使得舞蹈这个艺术形式成为了一种新的综合艺术,并且还富含了很强的现代艺术创新。除了前文所讲述的条屏转化、数字技术还有“多媒体”制作、服饰性表现、沉浸式表演、分割空间和再造空间,甚至包括带有展示性质和陈展性质的“行为艺术”与“装置艺术”。可以说,当代舞蹈的创新在这部作品中集中的呈现了出来,当代舞蹈正在打破以身体作为语言的单一标准,在不断的努力向其他艺术门类形式学习,并且把其他艺术门类形式中能够适用的元素巧妙的、创造性的设置成舞剧的元素。这一点,正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个性和亮点,也是今后当代舞蹈得以拓展的新可能。

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中,舞蹈越来越体现出艺术门类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我们发现,艺术就是一个整体系统,它早已超越了“舞”和“剧”究竟以谁为主的认知层面,超越了真实性空间和假定性空间的舞台层面,超越了固定座位观看和想象力观看的审美层面、甚至超越了“可舞性”与“身体性”的舞台艺术评判的标准层面,《永不消逝的电波》使我们充分感受到“表意优先”的舞蹈特质的确很美,而以“叙事创新”所带动的当代舞剧创新才刚刚开始,还会有更多的可能。

而这,才是当代舞蹈之所以当代的原因,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我们找到了当代舞蹈创新的案例,也找到了当代舞蹈创新的路径。而归根到底,我们感受到了这个时代所赋予的创新使命、触摸到了这个时代所涌动的文化脉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