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下宫殿》到《话说长江》、从《上新了,故宫》到《万里走单骑》,世界遗产传播从纪录片到综艺的跨越

2021-10-11 08:23:52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四川在线记者 吴平 文/图

10月10日,在世界遗产的大众化传播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回顾了文化遗产传播从纪录片到综艺的三级跳,认为综艺传播遗产价值要做好从学术到文化再到社会的转换,通过故事性、趣味性内容引出知识性、学术性内容。

“在电视时代,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巨大,英国的巨石阵、埃及的图坦卡蒙等都是随着纪录片而让全世界家喻户晓。” 高蒙河介绍。

《地下宫殿》纪录片截图

我国最早的文化遗产类纪录片可追溯到1957年以定陵(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为主题的《地下宫殿》,这部仅20分钟的彩色纪录片在电影院放映时场场爆满,在新加坡、菲律宾、日本、法国等国家也产生不小的轰动。1971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2100年前的古墓发掘记》记录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过程,被写进世界历史类纪录片电影史,被认为是同时代文献纪录片的最高成就。之后,《敦煌》《复活的军团》《皇陵》等相继问世。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对《地下宫殿》也有很深印象,其次就是1983年的《话说长江》,“据说节目组收到了1万多封群众来信,给予各种评价也表示感谢,”这一封封贴着邮票、一字字手写的平信就是现在的“弹幕”、平台粉丝。

中国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也吸引了国外拍摄团队,1987年,中国第一批世界遗产申遗成功,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台主持人来到紫禁城录制电视节目,其他国家的电视台也纷纷开始向观众介绍中国的世界遗产。

高蒙河介绍文化遗产纪录片

在第二阶段,纪录片向故事片转型,良渚遗址、金沙遗址都拍摄了以其代表性文明为背景的故事片,在其遗址博物馆的影院播放。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02年,央视就曾花费25万美元购买了埃及金字塔考古活动的转播权。2000年,三星堆考古和展览进行了50分钟的互动直播,“东方时空”栏目也曾多次对考古现场进行实况转播或深度报道。今年三星堆遗址的两场发掘做了连续多天的主题性直播,规格更高规模更大,效果非常好。

高蒙河认为,即使是遗产故事片,跟国民综艺相比也是偏小众的。可喜的是,《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个慢节奏的纪录片,仍然获得极大成功,此外,棚综《国家宝藏》、真人秀节目《上新了,故宫》等网红节目把科学性、故事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其成功是可以预料的。

记者获悉,由故宫原院长单霁翔担任顾问并出镜的国内首档世界遗产综艺真人秀节目《万里走单骑》,注重内容的深度挖掘,并将话题从多角度展开,从当下年轻人的现实生活中展开,例如,它开启一个万事皆可谈的battle(争论)点,比如三星堆火的有没有道理?藏羌碉楼和三星堆是否存在隐隐的草蛇灰线?大足石刻千手观音的“修旧如新”为何是创新性抢救?以及景德镇景漂是“躺平”吗……

高蒙河建议,节目内容突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突出普遍价值,在内容、形式、价值、创意上全面发力,要处理好学术性与趣味性,知识性与故事性的关系。

研讨会与会专家表示,中国为世界遗产传播所做的媒体多渠道、多矩阵尝试,可以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这种传播要注意链接人类文明历史,使之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和情感。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