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展评⑱|《骑兵》:细节处尽显骑兵荣光

2021-10-12 21:07:1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邓童童

陈倩 王柯人

“阿爸阿妈那火苗一样跳动的爱把我的生命带到这金色的世界。当我再次回到养育我的美丽草原,遇到了情深意长的珊丹姑娘,是她让尕腊成为我的亲密伙伴。面对豺狼一样凶恶的敌人,我们像一道闪电劈开乌云,将骑兵的荣光刻在祖国的大地上。”

黄沙漫天战火纷飞,奔腾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一群骁勇善战的草原骑兵在战马上浴血奋战。舞剧《骑兵》是中国舞蹈史上首部以鲜为人知的骑兵故事为题材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它以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消息传到草原为开篇,以内蒙古青年朝鲁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战士的历程为主线,将内蒙古骑兵保家卫国的光荣故事浓缩为两人与一马之中,以小见大、再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内蒙古骑兵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一部高级舞剧的触人之笔一定不是动作的高难度,舞美的华丽,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对每一个小细节的精致处理。舞剧《骑兵》的高级之处就在于把角色塑造得贴近生活,借用这一点更加突出了骑兵们不是神,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平凡人,面对与家人的分别他们也会伤心、面对战场他们也是会受伤的血肉之躯。越真实的表达,越能与观众共情。

一、朝鲁之无畏

热血男儿朝鲁弃学回到家乡做自由牧马人时的细腻表演可谓是淋漓尽致,当他初回这片故土时,他忍不住捧起这片养育他的土地,贪婪的吮吸着来自家乡泥土的芬芳,仅仅这一个细节,无须多言的让观众感知到朝鲁对这片蒙古族天地爱的深沉;朝鲁从心爱的女子珊丹的手中接过袍子,当手快要碰到衣服时,突然停顿下来,反复的在旧服上将手擦拭干净,再小心翼翼的接过袍子的细节打动着每个人;朝鲁被解放军“时刻以人民至上”的精神信仰所打动而决心参军后,他对于军帽上红心的反复擦拭整理,在拿到军装准备换上之前,用袖子擦干地面的灰尘,再轻轻的将军装放下。这些细节无一不表现出解放军精神在朝鲁心中的神圣位置;朝鲁这一人物形象最为打动人的细节还有红马尕腊战死在他怀抱中时,他怀着悲痛的心情将一缕马鬃揣进怀里以表不舍和怀念之情。一个又一个的细节让角色变得饱满丰富,栩栩如生。

二、红马尕腊之烈

舞蹈不是用嘴说话,往往言语一句话就能交代清楚的事情,舞蹈则需要用大量的肢体语汇传情达意。红马尕腊这一角色诠释并没有用模型道具的方式直接告诉人们它是谁亦或是什么动物,而是选择了拟人的方式,如何用人的身体将马的形态惟妙惟肖的展现出来是舞剧的难点也是看点之一。而导演通过了各种细节的处理成功的塑造了这一形象。尕腊在面对珊丹时的温顺体贴和初见朝鲁时的桀骜不驯,都充分体现出尕腊这一战马形象的丰富有趣;第五幕《英雄泪》尕腊牺牲的双人舞片段中,两人的情感传达已经不需要过多的技术和动作,更多的是两位演员戏剧表演的张力。尕腊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找到朝鲁时,忍受着伤口的疼痛,用嘴咬住朝鲁的衣领分奋力将他拽起的一瞬间,这种动物与人的情感瞬间让人肃然起敬。

三、群舞演员之灵动

《骑兵》对细节的处理不仅表现在主角的刻画上,在观看舞剧时会发现哪怕是群演的一个细小的动作,也是精心设计和塑造的,舞剧能够细致到这种地步可见导演的用心之深。参军时为了表现出每人都想要参加的积极决心,小伙子们互相比着身高、争先恐后的看着关于参军资格要求的文件;出发之前,壮士们坐卧在这一片土地上,捧起一抔土放进胸前的口袋,与朝鲁刚刚回到家乡的那一幕形成呼应;在战场上受伤被支架抬着的士兵,艰难却又坚定的举手敬军礼的场景让在场的观众动容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舞剧《骑兵》是成功的,编导和演员们用细心与悉心传达给观众热血澎湃的“骑兵精神”。编导何燕敏在接受采访时说道:“骑兵这一光荣的部队,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牺牲和突出的贡献,是草原人民内心的集体丰碑,这样的一段离我们并不遥远的英雄历史,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并向他们致敬。用他们的精神激励当代人,热爱和平,热爱国家,热爱草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创作这部舞剧的初衷。”我们永远敬重这群有着视死如归的决心、为祖国疆土完整和人民幸福平安而奋战的最可爱的人。

作者简介:

陈倩,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副教授,四川省评论家协会会员。

王柯人,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本文所配图片已由内蒙古艺术院授权,转载须注明出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