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余人线上线下研讨《黄金团》 李敬泽、施战军、柳建伟他们都说了什么?

2022-05-26 17:12:51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裴蕾

《黄金团》      

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图片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提供

“本部作品讲述的是特殊的中国故事,我们在这条道路上所做出的奋斗、努力,既是感人至深的,又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有力展现了中国精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点赞的这部作品,是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2022年重点出版物——出版家、作家樊希安的长篇小说《黄金团》。

5月25日下午,长篇小说《黄金团》研讨会,在北京、成都两地,采用线上线下结合、视频连线的形式举办。

成都现场      

横跨出版和创作

“晚熟”的樊希安出手不凡

《黄金团》是首部反映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感人事迹的长篇小说,通过叙写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一个团建设山东莱州三山岛海底金矿的历程,全面立体地揭开了这支部队的神秘面纱,塑造了血肉丰满的将士群像,歌颂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于为中华民族争光的英雄气概。

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黄立新介绍,《黄金团》从收到书稿到新书面市,仅用短短三个月时间就推出了这部作品,展现了四川出版人的实力。“在版权输出方面也取得可喜成果,已经签订了12种语言的版权输出协议,中国故事将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

樊希安用莫言的《晚熟的人》来形容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写作《黄金团》时,我66岁了,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晚熟的作家。我自己也说不清,到底有一种什么力量在激励着我,也不知从哪儿来的那股劲头,好像不写不快,不吐不快,铆着一股劲把几部作品写出来了,把十年军旅生涯所有生活体验全都倒出来了。”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等认为《黄金团》是一幅记录时代历史变迁的画卷,展现了樊希安优秀出版人的风范。“出版人都是多面手,樊希安就是其中代表,值得年轻出版人学习。”邬书林以此激励出版业后来人。郭义强直言:“樊希安始终坚守文化情怀,是出版和创作两个领域的干将。”

题材稀缺 填补空白

李敬泽等给与肯定和赞扬

以李敬泽为代表的20余位评论家、作家、学者和专家先后发言,从不同角度对《黄金团》这部小说进行了评论鉴赏,从思想性、文学性和时代性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它的特点,阐释了这部小说的重要价值。

连线北京      

李敬泽说:“《黄金团》是一部很特殊的书。首先是题材特殊。选取的是鲜为人知的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的故事,是超出大多数读者认知的。第二是故事特殊。这部小说讲述的正是和平年代这支部队为国掘金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的精神风貌,满怀深厚感情,感人至深,具有传奇色彩。这样一部特殊的、传奇性的长篇小说放在现在丰富多彩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对它进行研究探讨,并且向读者推荐,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李敬泽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施战军直言:“《黄金团》采用虚构与非虚构相融的书写体式,以人性化、生活化、情义化的叙事质感,写活了人物,举重不避轻、抓大不放小、取精不拒细地写出了英雄群像。军人性情,是这部长篇最迷人的文学质素——坚定的操守、攻坚的智慧、勇毅的行动,在紧要关头和日常生活中磨炼出金子般的光芒。”

虽是主题创作,但却接地气——这是多位嘉宾的共识。《文艺报》总编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梁鸿鹰认为,樊希安对自己部队生活的经历进行了深挖,把时代反映出来。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表示虽然《黄金团》是主题创作,但樊希安的唯一创作来源是生活,“不管是主题创作还是什么,文学都应该是植根于人,植根于生活的。”军旅作家、评论家汪守德认为:“樊希安以一种非常自由的状态进行写作,他觉得生活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该怎么写就怎么写。他写了什么呢?写了军人的责任担当,写了军人的爱恨情仇,写了军人的牺牲奉献,也写了军营的家长里短,写了军营的烟火气息,写活了那样一个时代。这是一部有生活的作品。”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贺绍俊说:“这部小说为我们提供了一支部队的真实生活场景,很有新鲜感。”

《黄金团》题材的稀缺性在研讨会上不断被强调和肯定。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说:“这部小说的突出特点在于题材的稀缺性,可以说,就像书中主人公整日打交道的黄金一样稀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柳建伟直言:“《黄金团》用长篇小说文体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铸起了丰碑,让他们的事迹有了广泛的传播性。用文学反映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部队的作品,这可能是第一部和唯一一部。”《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认为:“《黄金团》是在抢救一段历史的记忆。”《青年作家》副主编卢一萍说:“讲述鲜为人知的部队故事,书写那些被遗忘的事物和人,书写其光芒,这是作家的职责,也是樊希安小说最鲜明的特色,辨识度非常高。”

    编辑推荐